摘要:很多中国孩子在出国留学的时候,十分不习惯课堂上自由讨论、互相提问的教学模式,因为在过去十几年的教育中,中国学生们早就习惯了从老师那里获取“唯一且正确”的标准答案,如果老师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这反而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紧接着,“好学生”李小曼站了出来,教育皮皮鲁不可以跟老师顶嘴。

小时候的我们一定都读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也一度被认为是教育孩子谦让有礼、遵守公序良俗的典范。但当这个故事进入美国课堂时,美国孩子们却对此产生了很多的疑问:

有学生认为,梨有大有小,由四岁的孔融去分,会产生不公平。

有学生说,如果所有兄弟都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那么他们选择和表现的机会就被剥夺了。

还有学生表示疑惑,为什么孔融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截然相反的标准,他难道没有固定的行事原则吗?

通过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孔融让梨”的故事有了许多全新的解读。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而另一方面,当“灰姑娘”的故事进入中国课堂,一位学生向老师提问,午夜钟声响起,魔法都消失了,那为什么灰姑娘的水晶鞋还保持原样呢?

老师的回答却是:不要胡思乱想,不然考试拿不到分......

图片来源自网络

《学记》中有一段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这段话明确地告诫我们,只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更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由发挥。

但在中国的课堂上,老师常常扮演着不可侵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形象,而学生没有表达观点的权利,他们之间缺乏尊重和平等的对话。

图片来源自网络

其实,“童话大王”郑渊洁很早就在他的作品中讨论过这个问题。

很多80和90后都对“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印象深刻。开着飞机坦克的舒克贝塔童真可爱;调皮勇敢的皮皮鲁总有奇妙的体验;响着诡异音乐的《魔方大厦》是一代人的童年阴影。

而这其中最让说姐细思恐极、毛骨悚然的,还是皮皮鲁系列中的一则短篇童话——《驯兔记》。

图片来源自皮皮鲁总动员

这则故事此前被改编成了电影短片, 入围了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国际短片竞赛单元。

很多看过的人都表示,《驯兔记》是用童话故事的可爱和荒诞作为包裹,讲述了一则冰冷恐怖的现实寓言。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故事一开始,主角皮皮鲁刚刚踏入小学校园,他和好朋友梁果被分到了同一个班级。

学校老师,同龄的小伙伴,周围的一切都让皮皮鲁感到新奇而陌生。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第一节课上,老师向小朋友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皮球掉进了一个深坑,该怎么办?”

“好学生代表”李小曼乖乖举手回答:“倒水让皮球浮起来。”

老师满意地点点头,因为李小曼给出的是“标准答案”。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而一旁正在开小差的皮皮鲁被老师逮到,他灵机一动说:“如果坑很深的话,就只能让爸爸再买一个球了。”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其实皮皮鲁的回答也有自己的道理,他认为小孩子去捡球会不安全,也可能发生意外。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但在老师眼里,皮皮鲁的回答就是在扰乱课堂秩序。老师反问皮皮鲁:“难道老师会不正确吗?”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紧接着,“好学生”李小曼站了出来,教育皮皮鲁不可以跟老师顶嘴。

“老师的知识那么丰富,怎么会不正确呢?我们应该做个好孩子,听老师的话,不跟老师顶嘴!”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说完,李小曼的脑袋变成了兔子。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这样的变化引发了学生的恐慌,大家害怕得一窝蜂地跑出了教室,但留在教室里的老师,却露出了诡异而欣慰的笑容。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面对李小曼的害怕和无助,老师耐心地宽慰她,并告诉她,变成“兔子”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她将会成为全校学生们争相学习的对象和楷模。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在优等生李小曼的颁奖典礼上,学校对李小曼的变化给予了大力表扬,并对其余没有变成兔子的同学们说:

“笑什么?你们没有资格笑!李小曼开学第一天就变成兔子,这充分说明,她是一个自我要求严格、听老师话的好孩子!是你们学习的榜样!”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学校和老师的做法无疑向孩子们灌输了一个观念,那就是服从“权威”的孩子才会被默认为是好学生,他们受到大人的一致肯定和表扬,也因此享有更多的资源和表现的机会,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只会受到批评,被当作反面的典型。

于是,害怕变成“异类”的孩子也努力将自己打造成老师喜爱的“兔子”。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很快,“兔子”成为了班级的主流,而平常调皮捣蛋、思维活跃的小孩子们则遭到了其他小朋友的排挤。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眼看着周围的同学们接二连三地变成兔子,班级里只剩下皮皮鲁和梁果保持原形。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这下,不仅仅是同学们,就连老师也把皮皮鲁视为眼中钉。迟迟没有变成兔子,偶尔顶嘴的皮皮鲁严重干扰了她对”全兔班“的打造计划,于是她更为严厉地训斥了皮皮鲁。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双重“打击”让刚刚踏入校园的皮皮鲁无所适从,他只能回家向爸爸妈妈诉苦。

但妈妈并不能理解皮皮鲁内心的困惑,只是告诉他:“你碰到了一个好老师,老师严格一定有她的道理。”

她还告诫皮皮鲁,一定要向模范生李小曼学习:“我们希望你们变成听话的好孩子,不调皮,不淘气。”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因为皮皮鲁,班级始终没有达成“全兔班”的目标,老师气急败坏,当着来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们面前,点名批评所谓“落后”的学生家长。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而在老师这里受了批评的家长,回家就是找到自己的孩子,一顿抱怨和批评。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并按照老师的说法,想尽办法让儿子赶紧变成兔子,比如偷偷给儿子喝下了变兔子的药、在冰箱里囤满胡萝卜、把卧室的墙壁涂成红色,好让他的眼睛尽快变红......

最后埋怨老师喜欢推卸责任,没完没了。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家长们工作繁忙,老师们精力有限,双方缺少配合,遇事相互埋怨、互相推卸责任,这样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见。

源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都很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教育孩子责任重大,只靠一方的努力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家长也要形成教育的概念,正确引导孩子,而不是迫于老师的压力,罔顾孩子的想法,最后只剩下强迫和打压。

郑渊洁说过:“希望能看到有决定让孩子将来当老板的家长与孩子在校时就敢于向校方的所有不合理行为说不,真有这一天,我们的教育就出现了曙光。”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在应试教育的模板之下,多数孩子们被统一标准束缚,崇尚权威,习惯顺从,并且害怕“不同”。这样的环境也让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受到束缚。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孩子们每天只能以固定的形式解答老师给出的现成问题,他们习惯了“学习就是获取唯一标准答案”的模式,那么慢慢的,他们就会失去质疑的天性,失去好奇探索、逐步求知的本能。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身边的朋友全部变成了兔子,就连最好的朋友梁果也禁不住老师的教导,长出了兔子耳朵。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这下只剩下小小的皮皮鲁一个人面对父母、老师和同学们,这越发让他感到惶恐不安,他害怕被孤立,却又不想被驯化。

于是,他为了不让父母为难,偷偷戴上了兔子头套,假装自己变成了兔子,利用这样的方式,强行和周围的孩子们表现得一样。

图片来源自网络

终于,老师梦寐以求的“全兔班”诞生了。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其实,皮皮鲁假的兔子头和耷拉的兔脑袋可以轻易地分辨出,但老师不在乎皮皮鲁的内心是不是乖乖兔,她只需要照片上,同学们看起来都是一个样。

视频接近尾声,这则童话故事就像是对我国应试教育的夸大比喻和强烈讽刺。

在“顺从”教育中,挑战和质疑被认为是不服管教,课堂讨论也毫无意义。老师的职责是“树立权威,传授标准化答案”;而学生的义务就是“全盘接受,不可质疑”。

教学的意义从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了只为通过标准化考试,筛选出听话、易于管理的学生。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只是,如果孩子们失去了想象力和思索的过程,那么学习就变成了机械式的模仿。一旦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他们将失去质疑的勇气,也失去了发散性思维的能力,限制了孩子的成长。

很多中国孩子在出国留学的时候,十分不习惯课堂上自由讨论、互相提问的教学模式,因为在过去十几年的教育中,中国学生们早就习惯了从老师那里获取“唯一且正确”的标准答案,如果老师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这反而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但在美国老师们的心中,很多题目没有固定答案,自己只是扮演了“启迪者”的作用,学生们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应该学会自己研究探索、主动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因为这些都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产生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具有实质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不过是数学或实验的技巧罢了。

而教育的过程就是激发探索、引出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辩证思考,都是需要想象力的。不盲目附和、随波追流,更不崇尚权威、墨守陈规,有思考能力的孩子对信息抱有审慎的态度,懂得发现和分析问题,而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未来社会竞争中尤其可贵。

所谓正确答案,考试有,而人生没有。

中美教育的差异,根本上就在于学生的“没问题”和“有问题”。中国教育把有问题的孩子教导成没问题;而美国教育则鼓励没问题的孩子变得有问题,有问题、有想法才是学习的开始。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童话,其实是写给成年人看的。

当人的个性一点点被社会同化蚕食,失去原来的自己,被打造成“清一色”的乖乖兔,这难道是教育的目的吗?

短片的最后,皮皮鲁穿过一片树林,遇到了作者郑渊洁,他安慰皮皮鲁说:“没关系,这只是一个童话。”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皮皮鲁从睡梦中醒来,一切都回归正常,没有歇斯底里的老师,没有强迫的父母,也没有诡异的兔头......

但也许,很多人已戴上了兔头,一辈子也没再脱下。

图片来源自《驯兔记》短片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在英留学,用心写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Reference:

《同样是“孔融让梨”丨为什么中美教育的差异这么大?》

《中国学生最缺的一项能力,原来从出生就能开始培养》

《我在美国给7岁儿子恶补数学、超前学习,遭美国老师狠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