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中國孩子在出國留學的時候,十分不習慣課堂上自由討論、互相提問的教學模式,因爲在過去十幾年的教育中,中國學生們早就習慣了從老師那裏獲取“唯一且正確”的標準答案,如果老師始終沒有給出一個標準答案,這反而令他們感到無所適從。緊接着,“好學生”李小曼站了出來,教育皮皮魯不可以跟老師頂嘴。

小時候的我們一定都讀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也一度被認爲是教育孩子謙讓有禮、遵守公序良俗的典範。但當這個故事進入美國課堂時,美國孩子們卻對此產生了很多的疑問:

有學生認爲,梨有大有小,由四歲的孔融去分,會產生不公平。

有學生說,如果所有兄弟都根據孔融的喜好得到梨,那麼他們選擇和表現的機會就被剝奪了。

還有學生表示疑惑,爲什麼孔融對哥哥和弟弟實行前後矛盾、截然相反的標準,他難道沒有固定的行事原則嗎?

通過孩子們的獨立思考,“孔融讓梨”的故事有了許多全新的解讀。

圖片來源自網絡

而另一方面,當“灰姑娘”的故事進入中國課堂,一位學生向老師提問,午夜鐘聲響起,魔法都消失了,那爲什麼灰姑娘的水晶鞋還保持原樣呢?

老師的回答卻是:不要胡思亂想,不然考試拿不到分......

圖片來源自網絡

《學記》中有一段話:“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 這段話明確地告誡我們,只有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才更有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由發揮。

但在中國的課堂上,老師常常扮演着不可侵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形象,而學生沒有表達觀點的權利,他們之間缺乏尊重和平等的對話。

圖片來源自網絡

其實,“童話大王”鄭淵潔很早就在他的作品中討論過這個問題。

很多80和90後都對“童話大王”鄭淵潔的作品印象深刻。開着飛機坦克的舒克貝塔童真可愛;調皮勇敢的皮皮魯總有奇妙的體驗;響着詭異音樂的《魔方大廈》是一代人的童年陰影。

而這其中最讓說姐細思恐極、毛骨悚然的,還是皮皮魯系列中的一則短篇童話——《馴兔記》。

圖片來源自皮皮魯總動員

這則故事此前被改編成了電影短片, 入圍了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國際短片競賽單元。

很多看過的人都表示,《馴兔記》是用童話故事的可愛和荒誕作爲包裹,講述了一則冰冷恐怖的現實寓言。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故事一開始,主角皮皮魯剛剛踏入小學校園,他和好朋友梁果被分到了同一個班級。

學校老師,同齡的小夥伴,周圍的一切都讓皮皮魯感到新奇而陌生。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第一節課上,老師向小朋友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一個皮球掉進了一個深坑,該怎麼辦?”

“好學生代表”李小曼乖乖舉手回答:“倒水讓皮球浮起來。”

老師滿意地點點頭,因爲李小曼給出的是“標準答案”。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而一旁正在開小差的皮皮魯被老師逮到,他靈機一動說:“如果坑很深的話,就只能讓爸爸再買一個球了。”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其實皮皮魯的回答也有自己的道理,他認爲小孩子去撿球會不安全,也可能發生意外。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但在老師眼裏,皮皮魯的回答就是在擾亂課堂秩序。老師反問皮皮魯:“難道老師會不正確嗎?”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緊接着,“好學生”李小曼站了出來,教育皮皮魯不可以跟老師頂嘴。

“老師的知識那麼豐富,怎麼會不正確呢?我們應該做個好孩子,聽老師的話,不跟老師頂嘴!”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說完,李小曼的腦袋變成了兔子。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這樣的變化引發了學生的恐慌,大家害怕得一窩蜂地跑出了教室,但留在教室裏的老師,卻露出了詭異而欣慰的笑容。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面對李小曼的害怕和無助,老師耐心地寬慰她,並告訴她,變成“兔子”是件值得驕傲的事,她將會成爲全校學生們爭相學習的對象和楷模。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在優等生李小曼的頒獎典禮上,學校對李小曼的變化給予了大力表揚,並對其餘沒有變成兔子的同學們說:

“笑什麼?你們沒有資格笑!李小曼開學第一天就變成兔子,這充分說明,她是一個自我要求嚴格、聽老師話的好孩子!是你們學習的榜樣!”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學校和老師的做法無疑向孩子們灌輸了一個觀念,那就是服從“權威”的孩子纔會被默認爲是好學生,他們受到大人的一致肯定和表揚,也因此享有更多的資源和表現的機會,而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只會受到批評,被當作反面的典型。

於是,害怕變成“異類”的孩子也努力將自己打造成老師喜愛的“兔子”。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很快,“兔子”成爲了班級的主流,而平常調皮搗蛋、思維活躍的小孩子們則遭到了其他小朋友的排擠。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眼看着周圍的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兔子,班級裏只剩下皮皮魯和梁果保持原形。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這下,不僅僅是同學們,就連老師也把皮皮魯視爲眼中釘。遲遲沒有變成兔子,偶爾頂嘴的皮皮魯嚴重干擾了她對”全兔班“的打造計劃,於是她更爲嚴厲地訓斥了皮皮魯。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來自同學和老師的雙重“打擊”讓剛剛踏入校園的皮皮魯無所適從,他只能回家向爸爸媽媽訴苦。

但媽媽並不能理解皮皮魯內心的困惑,只是告訴他:“你碰到了一個好老師,老師嚴格一定有她的道理。”

她還告誡皮皮魯,一定要向模範生李小曼學習:“我們希望你們變成聽話的好孩子,不調皮,不淘氣。”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因爲皮皮魯,班級始終沒有達成“全兔班”的目標,老師氣急敗壞,當着來參加家長會的家長們面前,點名批評所謂“落後”的學生家長。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而在老師這裏受了批評的家長,回家就是找到自己的孩子,一頓抱怨和批評。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並按照老師的說法,想盡辦法讓兒子趕緊變成兔子,比如偷偷給兒子喝下了變兔子的藥、在冰箱裏囤滿胡蘿蔔、把臥室的牆壁塗成紅色,好讓他的眼睛儘快變紅......

最後埋怨老師喜歡推卸責任,沒完沒了。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家長們工作繁忙,老師們精力有限,雙方缺少配合,遇事相互埋怨、互相推卸責任,這樣的矛盾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見。

源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都很重要,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教育孩子責任重大,只靠一方的努力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家長也要形成教育的概念,正確引導孩子,而不是迫於老師的壓力,罔顧孩子的想法,最後只剩下強迫和打壓。

鄭淵潔說過:“希望能看到有決定讓孩子將來當老闆的家長與孩子在校時就敢於向校方的所有不合理行爲說不,真有這一天,我們的教育就出現了曙光。”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在應試教育的模板之下,多數孩子們被統一標準束縛,崇尚權威,習慣順從,並且害怕“不同”。這樣的環境也讓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受到束縛。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孩子們每天只能以固定的形式解答老師給出的現成問題,他們習慣了“學習就是獲取唯一標準答案”的模式,那麼慢慢的,他們就會失去質疑的天性,失去好奇探索、逐步求知的本能。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身邊的朋友全部變成了兔子,就連最好的朋友梁果也禁不住老師的教導,長出了兔子耳朵。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這下只剩下小小的皮皮魯一個人面對父母、老師和同學們,這越發讓他感到惶恐不安,他害怕被孤立,卻又不想被馴化。

於是,他爲了不讓父母爲難,偷偷戴上了兔子頭套,假裝自己變成了兔子,利用這樣的方式,強行和周圍的孩子們表現得一樣。

圖片來源自網絡

終於,老師夢寐以求的“全兔班”誕生了。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其實,皮皮魯假的兔子頭和耷拉的兔腦袋可以輕易地分辨出,但老師不在乎皮皮魯的內心是不是乖乖兔,她只需要照片上,同學們看起來都是一個樣。

視頻接近尾聲,這則童話故事就像是對我國應試教育的誇大比喻和強烈諷刺。

在“順從”教育中,挑戰和質疑被認爲是不服管教,課堂討論也毫無意義。老師的職責是“樹立權威,傳授標準化答案”;而學生的義務就是“全盤接受,不可質疑”。

教學的意義從傳道授業解惑變成了只爲通過標準化考試,篩選出聽話、易於管理的學生。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只是,如果孩子們失去了想象力和思索的過程,那麼學習就變成了機械式的模仿。一旦養成了這樣的學習習慣,他們將失去質疑的勇氣,也失去了發散性思維的能力,限制了孩子的成長。

很多中國孩子在出國留學的時候,十分不習慣課堂上自由討論、互相提問的教學模式,因爲在過去十幾年的教育中,中國學生們早就習慣了從老師那裏獲取“唯一且正確”的標準答案,如果老師始終沒有給出一個標準答案,這反而令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但在美國老師們的心中,很多題目沒有固定答案,自己只是扮演了“啓迪者”的作用,學生們可以向老師提問,也應該學會自己研究探索、主動和同學們討論交流,因爲這些都是十分有效的學習方式和途徑。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正如愛因斯坦所言:產生問題常常比解決問題更具有實質意義,因爲解決問題不過是數學或實驗的技巧罷了。

而教育的過程就是激發探索、引出問題的過程,提出問題,辯證思考,都是需要想象力的。不盲目附和、隨波追流,更不崇尚權威、墨守陳規,有思考能力的孩子對信息抱有審慎的態度,懂得發現和分析問題,而這種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未來社會競爭中尤其可貴。

所謂正確答案,考試有,而人生沒有。

中美教育的差異,根本上就在於學生的“沒問題”和“有問題”。中國教育把有問題的孩子教導成沒問題;而美國教育則鼓勵沒問題的孩子變得有問題,有問題、有想法纔是學習的開始。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童話,其實是寫給成年人看的。

當人的個性一點點被社會同化蠶食,失去原來的自己,被打造成“清一色”的乖乖兔,這難道是教育的目的嗎?

短片的最後,皮皮魯穿過一片樹林,遇到了作者鄭淵潔,他安慰皮皮魯說:“沒關係,這只是一個童話。”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皮皮魯從睡夢中醒來,一切都回歸正常,沒有歇斯底里的老師,沒有強迫的父母,也沒有詭異的兔頭......

但也許,很多人已戴上了兔頭,一輩子也沒再脫下。

圖片來源自《馴兔記》短片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Cheryl,精英說90後作者,在英留學,用心寫字。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佈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裏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爲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公衆號轉載請在後臺回覆“轉載”二字,並按照轉載要求來轉載,違者必究。

Reference:

《同樣是“孔融讓梨”丨爲什麼中美教育的差異這麼大?》

《中國學生最缺的一項能力,原來從出生就能開始培養》

《我在美國給7歲兒子惡補數學、超前學習,遭美國老師狠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