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教父黃仁勳說,人類無法再創造更高層級的CPU

我們衝入一條漆黑隧道,不知長度。

01

意大利格蘭薩索山,終年白雪皚皚,山下1400米處,藏着地球最大的地穴實驗室。

科學家們聚集於此,日夜守候在三層樓高的探測器邊,捕捉遠方微小的粒子。

芯片教父黃仁勳說,人類無法再創造更高層級的CPU

意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

2011年秋天,他們宣佈,捕捉到了從瑞士同行射來的中微子,速度比光還快。

按照狹義相對論,光速不可超越。如果超越,時間就有可能倒流,因果律也隨之崩塌,整個物理學將推倒重寫。

學界因此沸騰,該學術視頻超過12萬人觀看,過往,觀看者只有幾百人。

幾個月後,科學家們開始道歉,世界的鐵律並未鬆動,只是“GPS接收器和電腦之間的光纜鬆動了”。

沒有超光速,沒有時光機,世界仍在愛因斯坦的凝視之下。而在這凝視下,科技進化的速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快。

1927年服役,二戰時被日軍擊沉的美國列剋星敦號航母,最高航速33節。

芯片教父黃仁勳說,人類無法再創造更高層級的CPU

90年後,法國現役的核動力戴高樂號,輕了0.1噸,航速只有25節。

1970年,第一架波音747用8小時從紐約飛往倫敦。48年後,飛行時間仍是8小時。

載人航天器最快時速,是阿波羅10號的3.9萬千米,創造於1969年。而阿波羅10號環繞的月球,人類已46年未能再訪。

如今各國發射的太空探測器,仍未突破70年代的水平。火箭依然要依靠化學燃料,一如數百年來沖天的煙花。

從德國原始的V1、V2火箭,到人類登月只用了不到30年。上世紀70年代,人們普遍認爲有生之年可以火星旅遊。

40多年過去了,大家能做的事情是宅在家裏逛淘寶。

上世紀50年代,大學教授告訴學生,再過50年,人類將實現可控核聚變,太空旅行與清潔能源不再是夢。

2010年,教授的話術中,這個期限依然是50年。

而在更微觀的領域,我們熟悉的摩爾定律正在失效。

主導這個時代CPU,工藝已縮小至7納米,而在5納米之下量子效應干擾嚴重,元件不再穩定。

去年,芯片教父黃仁勳說,人類無法再創造更高層級的CPU。

這已是第六次出現唱衰者了。人類的最高運算能力狂飆數十年後,開始緩步。

知乎上,有網友寫下:“某些時候,我懷疑是不是三體人真的封鎖了我們的科技”。

《生活大爆炸》片頭,畫面從草履蟲開始緩慢加速,到了近代讓人目不暇接,進入電子社會後則快得看不清影像。

芯片教父黃仁勳說,人類無法再創造更高層級的CPU

或許,這正是科技停滯的弔詭之處,眼前的繁花之下,可能正流淌着寒流。

我們錯在,將信息大爆炸,等同於科技大爆炸。即便是信息大爆炸,爆炸的速度也在放緩。

2013年,《大西洋週刊》稱,這是硅谷恥辱的一年。

沒有一個突破性產品誕生,但比特幣價值增長了10倍,所有人都鼓吹大數據,亞馬遜宣佈的無人機計劃,更像商業手段。

從那一年起,iPhone變得一代比一代長,性能不斷提升,但突破性創新越來越少。

今年9月,蘋果推出新一代iPhone,最大的創新是實現了雙卡雙待。

02

過去,人們總能輕易地幻想出未來的模樣,並能如願觸摸。

1870年,《海底兩萬裏》描述了電力潛艇。85年後,美國第一艘核潛艇試航。

芯片教父黃仁勳說,人類無法再創造更高層級的CPU

美國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

1888年,小說《回顧》中幻想出信用卡,62年後,第一張信用卡出現。

1950年,阿西莫夫寫出《我,機器人》,預言智能機器人會在1996年誕生。這一次,我們爽約了。

很快,爽約越來越多,我們沒能在2001年開始太空漫遊,看起來也不能在數十年內讓哆啦A夢誕生。

2011年,美國經濟學家泰勒·科文在《大停滯》中斷言,人們已經摘完“所有低垂的果實”。

這些果實,包括數百年來廉價的土地資源和巨大的人口教育紅利,同樣包括科技。

從1945年到1971年,抗生素,彩色電視機,電腦,核電站,互聯網,太空旅行,相繼面世,那些定義了現代世界的東西,要麼已經形成,要麼正在萌芽。

從70年代開始,除了計算機,人類已經進入空氣稀薄的科技高原。

科學的分支正變得無比龐雜。獲得博士學位的難度持續增加,很多人到了40歲,才能完成基礎理論的積累。

諾貝爾獎獲得者,提出新理論的平均年齡,延遲6年。科學家做出偉大創新的平均年齡,增加了8年。

一本講述數學分支領域的書籍,需要4位年過七旬的數學家合力完成。

沒有這本書,他們一旦死去,人類在這一領域將倒退十幾年。

這本書,共350頁,只是摘要,而完整的證明,需要15000頁。

這個時代正在告別天才。

芯片教父黃仁勳說,人類無法再創造更高層級的CPU

2010年,媒體梳理當代全球百大思想家,直到第12名纔出現經濟學家,科學家則更爲靠後。

1939年,名單上還會有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哈耶克、薩特和畢加索。而150年前,這個名單上會有達爾文、穆勒、馬克思。

2013年,《自然》發表了一篇悲觀的文章,《愛因斯坦之後,科學天才滅絕》。

“天才就像命運多舛的渡渡鳥一樣滅絕了”。

作者說,當下的科學如同奧林匹克競賽,科學家只能團隊作戰,爲零點幾秒的進步而努力。

2016年,美國經濟學教授羅伯特戈登著書斷言: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到2005年已基本接近尾聲。

“曾經我們想要能飛的汽車,今天我們得到的只是能輸入140個字母的推特”。

信息大爆炸之後,人類的命運打了個結。

一切只是消費主義推動的表面繁華。

肆虐的風雨忽然收勢,我們正衝入一段幽暗的隧道。

難捱之處不在於有多黑,而是不知有多長。

03

這已經不是人類第一次衝入漆黑隧道,變化總會突然發生。

芯片教父黃仁勳說,人類無法再創造更高層級的CPU

1900年的4月27日,76歲的物理泰斗在英國皇家研究所的報告會上,對全歐洲有名的科學家宣佈,物理學已到盡頭,只是“天邊還有兩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烏雲。”

這兩朵小小的烏雲,一朵導致了相對論,另一朵引發了量子革命,隧道土崩瓦解。

而今,隧道中的我們已在眺望出口。

10月23日晚,馬化騰在知乎發問:

“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3340個回答接踵而來,像黑暗中鑿出一絲絲光。

作爲下一代運算核心的量子計算機正從圖紙變爲現實,10年內有望商用。在它面前,傳統計算機如同古代算盤。

還有人回答了一項名爲斯格明子的儲存技術。在成年人指甲蓋大小的芯片上,它可存儲TB級別數據,把筆記本硬盤縮小到花生米大小。

在更宏觀的世界中,新一代太空望遠鏡將在2021年升空,比哈勃分辨率高出100倍。

它將在距離地球100萬英里遠的所在,眺望宇宙形成的第一個星系。

芯片教父黃仁勳說,人類無法再創造更高層級的CPU

知乎排名第一的答案,來自答主“謝熊貓君”,關於腦機接口。

答案中稱,伊利諾伊大學的團隊正在研發一種用絲綢做的接口:絲綢可以捲起來,再被相對無創的植入腦中。

此外,還有紋身一樣的電極陣列和通過針管被注射進腦內的神經網。

當腦機接口普及,我們目前所有的社會生活模式都將被顛覆。

Facebook創始人稱“如果25年內我們不能在腦機交流上做出一些進步,我會很失望的。”馬斯克則認爲這一時間可能只有8到10年。

答案的最後,謝熊貓君寫道:

現實是我們在一條通往慘烈目標的慘烈道路上狂奔,沒有人知道我們到達的目的地長什麼樣。很多人覺得光是想想就很嚇人了,但是我覺得這反而很刺激。因爲我們出生的這個時代,讓我們不需要像普通人一樣過普通的生活,而是可以像活在驚悚電影中一樣。

這是我們有生之年親歷的驚險一幕,我們等待結局。

— EN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