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述工作人员说,“对于竞争相对弱势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在存款利率走低的情况下,通过发展理财业务、提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利率来吸引客户,也是唯一方法。究其原因,选择此种模式的福建省联社有关业务人员告诉记者,较为看重的一点,是可以“通过代销,学习他行的成熟理财经验,实现向自主研发过渡,并进一步促进自身理财业务的发展”。

理财收益持续缩水 农金机构蓄势“任性”

核心提示:理财收益持续缩水,2015年银行业的理财业务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走势?农金机构又该如何定位理财业务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一再逼近、利差空间一再收窄的事实,让更多的农金机构把发展理财业务视为拓宽业务种类、发展中间业务的首选。

不过近日,有关2014年银行业整体“理财业务种类增幅持续攀升”,以及“理财业务收益率高位滑落”等种种迹象与论断,却是让众人生生地“醉了”。

2015,银行业的理财业务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走势?农金机构又该如何定位理财业务的发展?

“朝阳业务” 还是 “明日黄花”?

业界多项统计数据与分析观点似乎表明:理财业务已呈“明日黄花”之势。但对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对辖内理财市场的开拓,却依旧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的朝阳业务。”在应邀到河北省农村信用联社交流理财业务时,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个人金融部有关负责人张广生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近年来,面对多元化的竞争态势,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始正视业务品种单一的短板,大力拓展业务渠道、丰富业务种类。 “风景独好”的理财业务,成为受农金机构青睐的、拉动整体业务增长的一柄利器。

以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理财业务的“排头兵”——北京农商行为例。

数据显示,自该行2010年常态化发行理财产品以来,年产品发行期数从10期增至2014年361期,年均复合增长率145%;年销售量已从42亿元增至2014年的81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0%。

但在2014与2015年的更迭之际,业界多项统计数据与分析观点似乎表明:理财业务已呈“明日黄花”之势。

有业内分析指出,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增长乏力。在理财产品种类上,虽然发行数量较2013年增长了43.59%。但在整体规模上却较2013年下滑;在收益率方面呈现的也是较为明显的下行趋势。

“收益率会有所缩水”“收益率很难逆势上行”是业内对2015年理财市场走势的基本判断。

而就农村金融机构而言,有媒体爆出的统计数据更是难振人心:2014年,农商行发行6706款理财产品,同比上升275%,涨幅最大,但有多家农商行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收益率。

不过,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业务处有关工作人员认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辖内机构的业务发展。在该省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约有30%的一线行社开办有理财业务。就该项业务所带来的年收益而言,“最保守估计,总体也会有几千万元。”

“三轨并行”的发展模式

代销,自主研发,或者“自主研发+代销”。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这三种是较为常见的、挺进理财市场的路径。

记者了解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模式,不外乎自主研发,代销他行,以及“自主研发+代销”三种形式。

在发展理财业务的过程中,山西某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选择的是一条“自主研发”之路。

2010年11月,该联社发售了首只自主研发产品——“和谐一号”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截至目前,经过5年发展,该联社的理财产品已经由单一的非保本个人理财发展为一条较为完善的产品线,涵盖了保本和非保本、封闭和半封闭、个人理财和机构理财等多个种类和品种。

该联社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联社在辖内发行的理财产品余额已从最初的2000万元发展到6亿多元。目前,该联社负责对外理财业务的金融市场部的收入,约达4亿元,净利润约为2.3亿元,其盈利规模已占据该机构的“半壁江山”。

同样是发展理财业务,吉林某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选择的,是代销兴业银行的理财产品。

“没有开发理财产品的能力和资质,又不想丢失客户,只能跟他行进行合作。”该联社一有关工作人员的言语中有些无奈。

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14年初至今,该联社仅柜面累计代销的兴业银行理财产品数量约40笔,累计金额约400多万元。

但由于是代销,所得的收益极为有限。

“我们所得的是为数不多的手续费收入,累计起来,目前大概也只有2000元左右。”上述工作人员说。

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像上述两家农金机构一样单一地选择或代销、或自主研发之外,让“自主研发”与“代销”并行,也是业内较易接受的又一选择。

究其原因,选择此种模式的福建省联社有关业务人员告诉记者,较为看重的一点,是可以“通过代销,学习他行的成熟理财经验,实现向自主研发过渡,并进一步促进自身理财业务的发展”。

据了解,2011年,福建省农村合作金融系统通过代销他行理财产品试水理财业务。至2012年底,全辖自主研发的理财产品上线。

现如今,该省农村信用社依旧在代销他行的理财产品,全新升级的综合理财业务平台将于2015年9月上线。

“竞争利器”尚待磨

应对眼前的利率市场化竞争,理财业务将会成为农村金融机构挥出的一柄“利器”。但若要显出利器之“锋”,还需花力气打磨。

“应对利率市场化竞争,理财业务将成为农村金融机构挥出的‘首柄利器’。”一农金机构工作人员认为。

其实,最能佐证这一论断的,便是备受业内关注的2014年银行业理财产品最高收益率花落成都农商行一事。

据悉,2014年,成都农商行发售的“天府理财至尊”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因其预期收益率高达10%,而摘得2014年最高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桂冠”。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上述工作人员说,“对于竞争相对弱势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在存款利率走低的情况下,通过发展理财业务、提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利率来吸引客户,也是唯一方法。”

“但发展理财业务,若只代销他行的理财产品,对自身品牌建设无益;若自主研发,单是所需要投入的高成本,就是一大难题。”北方一农商行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

“投资团队的培养和科技支撑,的确是制约理财业务发展的两大难题。”山西一县级联社有关负责人说。

对于解题之道,他告诉记者,在投资团队人员的培养方面,该联社的做法是通过付诸时间、金钱与精力加以培养来解决。而事实也证明,目前,该联社的8人投资团队所取得的成绩,也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自我培养的成效。

但科技支撑上,目前还暂时难凭一己之力,去实现像其他大银行那样多元化的理财渠道,例如,网上银行理财、手机银行理财等等。

“我们省的做法,是举全省之力开发,采取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对于科技支撑的费用问题,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业务人员陈唯告诉记者。

2014年6月份,福建省联社面向全辖的全新综合理财平台开始搭建,预计将于今年9月份搭建完毕,这期间,贵金属、基金、理财等业务将陆续通过该系统上线运行。

“费用大约要上百万元。”对于上述综合理财平台的搭建的投入,陈唯估计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