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的特点很多,标准的帅哥,标准的巨贪,令人咋舌的超强记忆力等等,乾隆时期没有电脑笔记本,但其中一部分功能,和珅可以帮助乾隆帝实现,总在皇帝身边晃来晃去的,总有搭上话的一天,通过几次偶然的接触,乾隆首先发现和珅的记忆力惊人,后来又发现和珅的应变能力超群,乾隆帝因为侍应过失问责,别人都傻傻呆呆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和珅的回答令乾隆非常满意。

到了后期,自然是为了利益,或者说利益共同体,乾隆年间杀的贪官并不比雍正少,他是康熙和雍正的综合体,知道官员不贪污难比登天,但是吃相不要太难看或者不要被抓现行,否则除非皇帝想替你遮掩,必定死的很难看。

做为天字第一号老大,乾隆帝总不能一边杀贪官,一边找官员索贿是吧,雍正帝当初施行的养廉银制度到了乾隆年间大打折扣,你乾隆找臣子要东西,要礼物那不是摆明了让大伙贪污么,这点连儿皇帝颙琰都知道,也提过建议,但乾隆帝据不采纳,直到嘉庆亲政才废除陋规,官员哪儿来的钱供你三大节节日快乐,这谁都知道,还不都是贪污的。

混蛋谁来当呢,当然是和珅,做为“纳贡”代理人、乾隆帝真正的财务总监,大内御用耙子,和珅必然会受到特殊的关照,大事小情做错了也会受到适当的宽免,包括和珅雁过拔毛的事乾隆也都知道,只不过没想到和珅贪了这么多而已。

乾隆帝知道和珅贪污?当然知道,不但知道还当面说过,和珅曾经弹劾其他官员买卖皮毛盈利兼之收受贿赂,乾隆当时就说部队本身也需要皮毛御寒嘛,这都是很正常的小事情,你和珅不贪污么?

一般都说和珅荣宠三十年,其实和珅真正发迹用了差不多7年时间,初期都还是马仔性质,也没什么油水可捞,到了乾隆四十一年和珅被攥拔户部侍郎的时候才算是平步青云,毕竟是副部级,相当于国家财政部副部长,为什么要给他安排这个职位呢,从这时候起,已经要培养和珅的理财能力了。

钮钴禄和珅被时人称为“和相”,满洲正红旗,家世一般吧,肯定比普通汉人强很多了,毕竟有朝廷养着,但在满洲八旗里就太平凡了,初期还有点小小的背运。

和珅家里并不穷,副都统家里能穷得了么,只是他们哥俩不受待见所以比较穷而已,和珅的母亲生弟弟和琳以后去世,再加上父亲的过世,哥俩好悬被轰出家门,私塾倒是上过,可都是些基础的东西,稍大些后考上了雍正帝下旨创建的咸安宫官学,毕竟免费,学业一途没有耽误,虽和科举入仕的官员们比不了,但是四书五经倒是通读的,加上和珅的记性,学得也算不错。

有个词叫博闻强记,博闻和珅不行,但是从小到死,学问一途从来没有停歇过,发迹后更是顶级名师常年教导,强记是长项所以基础比较扎实,当然,和纪昀这种读书破万卷的“变态”比差了很远,但论和珅的办事和逢迎能力,钦封“腐儒”的纪昀拍马也赶不上,否则也不会被乾隆帝骂得那么惨了,算是各有所长吧。

很多朋友都以为和珅单纯是靠逢迎乾隆上位的,其实大家太小看和珅的颜值了,官学期间被当时总督里的NO.1,直隶总督英廉一眼相中,做了准上门孙女婿,和珅家世不行,要钱没钱,要官没官的,明明可以靠颜值,为什么要走弯路呢,对吧。

按说直隶总督家的女孩完全可以攀个朝廷大员做亲家,没办法,英廉就看中和珅了,那时候和珅啥都不是呢。

所以不能只说乾隆喜欢,和珅机敏,这其中还有英廉穿针引线,八旗子弟多了去了,正红旗下就不知道多少万人,怎么就赶上和珅入宫当了个三等侍卫呢,而且还能进粘杆处,至于从三品的轻车都尉,看做领钱标准就行了,靠祖宗余荫享受爵位的人太多了,听着好听,在皇帝眼里啥都不是。

清代总督中的NO.1就是直隶总督,肥得不要不要的,英廉就是权力与金钱的象征,汉军镶黄旗,当过内务府主事,还是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正黄旗满洲都统,把和珅送进宫的能力还是有的。

这里要注意一点,汉军八旗在清代虽然不算汉人范畴,统称旗人,但是旗人也分阶级,能让汉军八旗中人领满洲上三旗都统那不单是权臣,绝对还是个宠臣,所以和珅能那么容易地被塞进宫里也就不奇怪了。

有了当朝权臣的推荐,乾隆帝做为拉拢手段,很自然的就会有的没的与和珅交谈几句,顺便也考察一下这人行不行,因为满洲走侍卫,汉人走科举,满洲皇帝模仿汉武帝的路数提拔旗人。

满不点元、满不鼎甲,这是康熙八年定下的规矩。满洲人可以参加科举,但是第一名不要想,中了也把你踢下去,顺治时期满汉科举分榜考过两次,所以大清一朝只有两个满洲状元。乾隆对侍卫们比较关心就不足为奇了,这就相当于汉人的科举选拔制度,傅恒、福康安、和珅等等这些宠臣都是这条路爬上去的。

顺便说一句,这不是什么公平原则,本就重满抑汉的环境下,如果断了天下读书人的仕途,天下人都会造反的,毕竟满洲做为顶层势力,想影响科举太容易,即便靠真才实学也没人信,所以皇帝在这方面比较忌讳。

比如清代史家赵翼虽不是满洲人,但他是军机章京,科举第一,头名状元,乾隆直接踹到第三名,传出去影响不好,说是封卷,御览之前不知姓名,其实做记号的方法多了,防不住,但赵翼的水平拿第一是毫无问题的,文章摆出来,谁都服气。

这些人念了几十年书,你让他们回家种地去,他们不造反就怪了,有头脑有办法善于煽动,想想天津教案就明白了,糊弄老百姓还不容易,这是天下稳定的基础。

师傅领进门,再看看和珅的个人努力,关于和珅的发迹包括与乾隆的对话,虽然在众多版本的文字记录上稍有出入,但事件和交谈内容基本相符。

和珅早年参加乡试没有成功,时隔五年,和珅已经成了大内侍卫,乾隆有一天就问:

你也读过些书,参加过科举没有;

和珅说,参加了,没考上;

当初什么题目,你怎么作答的呢?

五年前的文章和珅一次性全部叙述出来,给乾隆帝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人记忆力不错,记忆力超群的人头脑不可能笨。

相关“典守”,有两段描述,剧情有差别,但意思差不多,这是乾隆真正高看和珅一眼的原因:

场景一,和珅这个长相很拿得出手,所以在銮仪卫工作过一段时间,有一天皇帝要出门溜达溜达,大黄伞盖找不到了,大伙儿吓得不敢说话,皇帝不能干耗着呀,所以就问了,这是谁的责任呢?

和珅:“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场景二,有一天乾隆批折子,看到奏报说有要犯逃脱。

乾隆很生气说道:“虎兕出於柙。”意思是说,大老虎大犀牛从动物园跑出来是谁的过错呢?

周遭的大文盲二文盲们不明觉厉,问和珅啥意思?

和珅:“爷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

无论情节怎样,都是出自《论语·季氏》: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典守者不得辞其咎。”和珅能答上来,证明念过不少书。

从此乾隆就非常看重和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合适做个贴身奴才,比一味唯唯诺诺的侍卫强,脑子里有点东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