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人来说,能够位极人臣光宗耀祖是毕生的梦想,当然要是能改朝换代登基开国绝对是可遇不可求,比如王莽、曹操、司马懿、朱温、赵匡胤,无一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是位极人臣大权独揽。说到底,这还是要从古代的政治体制来说,就知道为何古代的高官都喜欢呆在朝廷而不是地方,有的甚至到了地方就郁郁终生不得志,自称贬谪,以范仲淹为例,就把做官称为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显然在范仲淹的眼中,只有在朝廷才可以说是庙堂之高,在地方只能是江湖之远。到底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1、 对于整个天下来说,朝廷是重中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建立了和夏商周都不同的中央集权王朝。自此之后,朝廷就成为整个天下的中枢,所有的诏令都有此发出,所有地方的奏报都汇集到这里,由朝廷甚至是皇帝决策。到了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再次强化了中央的集权,明朝后期内阁的权利基本和皇权可以抗衡,没有内阁的认可,皇帝的诏书甚至可以被视为无效。真正让朝廷的权利达到顶峰的是清朝,在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一直到清末,一直是整个清朝的中枢,所有的决策均由此发出,所有地方的事情也都是要上呈军机处,由皇帝决策后下发执行。可以说,除了极个别比如唐末藩镇割据时代以外,朝廷一直都是天子脚下,地方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朝廷。即使曹操,也要打出奉天子以讨不臣,必须尊奉朝廷为正统。

2、只有在朝廷才有机会面见皇帝,被赏识重用

《过秦论》一直是名篇,可以说对于秦朝的功劳过失做出了准确判断,在西汉初期,成为当时公认的杰作,而写出《过秦论》的贾谊也成为名震天下的人物,一时炙手可热,就连汉文帝也亲自召见面谈。汉文帝和贾谊彻夜长谈,大喜,随即任命贾谊为博士,后任命为大中大夫,可以参与朝廷决策。不久之后,由于贾谊受到排挤,贾谊第一次被贬出长安,成为长沙王太傅。到了长沙的贾谊,悲愤不已,在过湘江的时候,写下《吊屈原赋》,自比屈原。后来,大概三年后,贾谊被汉文帝想起,再次召见,又是一次彻夜长谈,汉文帝甚至说出自比不如。不过汉文帝没有重用,而是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后来梁怀王不幸早逝,贾谊也郁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如果贾谊在朝廷,大概会很有作为,这点连后来的汉武帝都念念不忘,恨不能为自己用。一直以来汉文帝都是贤君明君的形象,被历代尊崇,唯独在贾谊的问题上,汉文帝落了一个“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名声,,由此可见,想要被皇帝重视或者发挥巨大作用,实现人生梦想,前提是一定要在朝廷,最起码要经常在朝廷,汉文帝是后来又想起贾谊才召见,如果想不起来,恐怕贾谊就彻底被朝廷遗忘了。

3、科举制强化了天子门生的地位,甚至出现了非进士不得入阁的惯例

自从隋朝开设科举制以后,科举制便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最重要方式,到了明朝,甚至出现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惯例。想成为进士,就必须参加科举成为进士,而进士一般被称为天子门生,必须由殿试产生。众所周知,殿试是由皇帝亲自参与,,发策会试中式的贡士,称殿试.也叫“廷试”、“廷对。通过殿试后的进士,会选拔一部分人成为翰林,其中很多人会得到重用,出相入阁。到了清末,左宗棠因为非进士出身一直耿耿于怀,最后慈禧太后为了安抚亲自赐予他同进士及第,而袁世凯也因为不是进士出身一直被人特别是瞿鸿机看不起。其实,进士出身再加留在朝廷,对于很多官员来说,可以说起点极高,基本可以实现光宗耀祖的目标。

4、地方往往是失势官员的去处,有的甚至结局惨淡

唐高宗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一时天下震动。公元665年,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同年贬褚遂良为潭州都督。公元657年,褚遂良又被贬到桂林任都督。同年,许敬宗、李义府诬告褚遂良与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瑗谋反。之后,褚遂良被贬至爱州,最终在658年病死在了那里。不久之后,同样长孙无忌被告谋反,长孙无忌被立刻贬谪出长安到黔州,随即被逼自杀。从唐太宗末年开始的两大权臣同时被废,都是先贬地方在赐自尽。终唐一世,对于失去权势的官员来说,贬谪地方能保住命就算不错了,比如著名的牛李党争,都是反复起复贬谪,给朝廷造成了巨大动荡损失。到了宋朝,由于赵匡胤立下了不杀读书人的祖制,很多人都是被贬谪,比如苏东坡就被贬到了海南,按照当时的惯例,等同于除了被杀之外最坏的结果,还好后来苏东坡被赦免回到内地。其实再看电视剧《康熙王朝》,冷酷无情杀伐决断的李光地,被康熙明示暗示任命为台澎知县,也算是一种保护好歹可以善终了,但是对朝政可以说毫无影响了。由此可见,如果不在朝廷,基本就是彻底官场人生的结局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