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克)與其他艦船相比,自16世紀以來就有所發展的潛艇具有十分獨特的特性:可以前往世界任何海岸附近,不會被發現。同時,在遭遇襲擊時還可以潛入水下,避免潮汐與暴風雨的侵蝕。在面對敵軍艦艇時可以更爲祕密地打擊敵方海軍,破壞或是擊沉敵軍艦艇。然而,就是這樣一艘外表漆黑的“水下戰艦”,卻又爲何會被水兵們稱呼爲“鐵棺材”?

與水面戰艦相比,潛艇可以長時間在水下活動,但這無疑也限制了艇員們的活動空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深水炸彈攻擊潛艇的方法被證明切實有效。而這些在深海中爆炸的“大炸彈”無疑會傷及潛艇脆弱的外殼,破壞其外部構造,最終使其被擊沉。一旦被擊沉,那些艇員們不能像水面戰艦的水兵一樣,能漂浮上岸,只能隨艇而亡。

而在二戰中,曾經叱吒大西洋,讓盟軍艦船談之色變的“德國海狼”——U艇們也在盟國新式的水上反潛機以及聲吶浮標的接連打擊下損失慘重。不但無法靠近敵方艦船,甚至連一舉一動都在盟國海軍部隊的眼皮子底下。因而在1943年前後,從法國海岸出擊前往大西洋被視爲是“找死”的舉動。

而潛艇在面臨成羣的深水炸彈攻擊時,所能做的唯一辦法就是上浮。而許多德國艇長能夠從惡劣的大西洋海域中生還下來也是如此。他們會向盟軍艦船打出信號表示投降,並將潛艇整個上浮,而艇員也由此可以登上盟軍艦船甲板,淪爲戰俘。但至少這樣,他們可以保命。

據瞭解,二戰中德國潛艇兵的陣亡率達到了驚人的60%!而每一名倖存下來的德國潛艇兵都無比恐懼那份曾經在“鐵棺”中服役的恐怖景象。很多人也由此不再選擇從事潛艇行業,轉而選擇水上戰艦,至少在被擊沉或是重傷的時候,還可以通過救生艇逃跑!而不是死在茫茫的大西洋之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