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出身,賦予了他奉獻的精神;廠醫做起,練就了他耐心的性格;工會工作8年,他成爲企業和職工之間牢固的“連心橋”。他就是中國工會十七大代表、山東威海港股份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威海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朱富勤。

“我最開始是做廠醫,不論在職職工還是退休職工有頭疼腦熱、哪裏不舒服都來找我看看,慢慢熟絡起來,大家有什麼困難也願意找我聊。”朱富勤慢條斯理地回憶,“後來領導找我談話,覺得我可以跟職工打成一片,更適合做工會工作,那我就試試唄。”

這一試就是8年,朱富勤用滿腔熱情踏踏實實做好服務工作,爲職工謀利益提技能、幫企業促和諧謀利潤。

做有心人 爲職工打造港口“大家庭”

有困難找工會,朱富勤不僅喊出了這句口號,更將這句口號落到了實處。“職工有困難,我們要提前知道。”因此八點上班的朱富勤每天早上七點之前就會到辦公室,因爲這個時候上夜班的職工們正好下班,他們如果有什麼訴求隨時都可以在辦公室裏找到他。他創造時機成爲職工的“知心人”。

從職工工作服換洗、候工室翻新到食堂改造,職工的工作條件和環境成爲朱富勤最關心的事,他經常在生產一線瞭解各種訴求。“以往候工室可以用髒亂差形容,會影響一天的工作心情。”他爲候工室翻新項目爭取到了三百餘萬元,“現在候工室裏乾淨整潔,舒適的環境職工們也願意更多地交流工作上的事而非無聊打發時間。”職工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事無鉅細。他創造機會成爲職工的“貼心人”。

2009年朱富勤倡議創建了職工互助基金會,至今救助了181名大病和家庭困難職工,共計發放幫扶款一百餘萬元,實實在在解決了職工的燃眉之急。2011年在他積極努力下,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集體合同、工資集體協商及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設身處地地爲職工謀權益,讓職工感受到關愛,體會到港口“大家庭”的溫暖。他創造條件成爲職工的“暖心人”。

多處發力 爲港口打造新型技工隊伍

解決了職工們的生產條件和後顧之憂後,專心提升技術工人能力成爲朱富勤又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接任工會主席後,他大力提倡和引導職工開展崗位練兵、技術比武、創新技改活動。

“因爲港口工種和作業流程的特殊性,我們都是通過師傅帶徒弟來培養自己的技術工人隊伍。2009年嘗試組織‘名師帶高徒’活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逐步推廣積累經驗後我們又升級爲‘師徒結對子’。”朱富勤介紹,“這不僅充分發揚了我港‘傳幫帶’的優良傳統,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而且也促進了專技特藝和優秀技法的傳承發展,真正實現了‘人才強港’的戰略目標。”

機械設備是碼頭作業的基礎設施,設備的完好率、使用率和利用率不僅影響着港口生產的作業效率和進出港船舶的通過率,還直接影響着港口對外的品牌形象和企業整體的經濟收入。“特別是常用設備的維修保養,是一筆相當大的開銷。我們鼓勵技術工人自己動手加工改造,將老舊設備翻新,將利用率低的設備技改創新成更符合作業需求的‘專用型’設備。”朱富勤認爲這種技改是“三贏”: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與此同時,朱富勤藉助企業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有力契機,積極在生產一線開展職工“五小”創新和創新工作室活動,目前共擁有楊新能勞模創新工作室、高建強首席技師創新工作室等四家創新工作室,每年產出優秀創新成果30餘項,“五小”成果100餘項,爲港口安全生產、節能減排、增加效益做出了巨大貢獻,並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發揮積極的輻射引領和示範帶頭作用,激發廣大職工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

今年朱富勤被授予“全國工會系統勞動模範”稱號,“這不僅是對我工作的肯定,”朱富勤胸前的獎章閃耀着動人的光芒,“更是對我將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也更有信心繼續做好工會本職工作。”(記者 郝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