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授为喜欢《百家讲坛》的朋友们送福利了,点击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听”的方式获取更多内容。

科教授最近读《诗经》,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我们很熟悉的句子,并不是现在的意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明明是形容桃花美丽的,现在成了“逃之夭夭”,意思是逃跑。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明明是写的战友,现在成了我们向往的爱情。

我们的汉语就是这样奇妙,不仅一些话的意思会变,就连我们的成语,可能都和最初的意思大相径庭,一起来看今天的内容吧。

韩愈:“大放厥词”是我写的祭文

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在唐代只有两个人,他们是韩愈和柳宗元,二人并称“韩柳”。柳宗元去世,韩愈写下《祭柳子厚文》,其中一句为“玉佩琼琚,大放厥词”,以此来赞美柳宗元文章辞藻精美,畅所欲言。

但在后来,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意思:指大发议论。

孟郊:“走马观花”时我很开心呀

走马观花出自孟郊的名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咱们的苦吟诗人孟郊,两次考试不第,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内心愉悦无比,下笔如有神,写下此诗,全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

走马观花的走,其实是跑的意思,这里是说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本来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来演变为大略地观察一下,含贬义。

傅玄:负心人我不是你的“掌上明珠”吗

掌上明珠出自晋代诗人傅玄的《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

全诗站在女子的角度,向负心人说,你之前看我,像掌上明珠一般,哪想到有朝一日,你却把我弃之沟渠。

由此可见,在傅玄写这首诗时,掌上明珠还是形容爱人,后来引申为“极钟爱的人”,再后来,便用来专指父母特别疼爱的女儿。

孟子:我记得“出尔反尔”是曾子说的

出尔反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战国时期,邹国与鲁国发生冲突,邹国失利,于是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了这些百姓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无动于衷,到底怎么办呢?”孟子告诉他:“当年邹国灾荒,百姓饿死,您的官员并无人去救济百姓,曾子说‘你怎样对待别人,将来别人会怎样对待你’,您不要归罪百姓了,如果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与你们一心了。”邹穆公回想当年邹国闹灾荒的情形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全国推行了仁政。

因此,出尔反尔最初是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则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后来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

庄子:“呆若木鸡”可是公鸡中的战斗机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庄子给我们讲了齐宣王的故事,没错,就是娶了钟无艳的齐宣王,也是“滥竽充数”里爱听三百人一起吹笙的齐宣王,他还有一个爱好——斗鸡。

一次,齐宣王命令纪渻子训练斗鸡,过了十天来问,“鸡训练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还没有,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得不行。”就这样,每过十天,齐宣王都来问一次,鸡每次都有变化,到第四个十天的时候,纪渻子说:“现在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鸣叫,它也已经没有反应了,看着像一只木鸡,它作为斗鸡的基本素质完备了。”此时,这只“木鸡”以静制动,别的鸡都不敢应战,看见它转身就逃走了。

所以,呆若木鸡最早是形容一个人镇静自若,态度稳重。现在,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怎么样?我们的成语是不是很有趣?

不过既然发展成为成语,我们就要记准确现在的意思。如果你真的去夸赞别人“呆若木鸡”,小心失去朋友……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欢迎留言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百家讲坛

《中华成语》

播出时间:4月9日-25日 12:00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于毅 姜沛辰(实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