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家裏的東西總是越堆越多,舊衣服、空鞋盒、打折商品、贈品小樣、精美的包裝盒、放過期了的潤脣膏、全都只用了一半的護膚品……

每次遇到商家促銷,抱着“我必須買點什麼,不然就是虧了”的想法,然後忍受它帶來的後遺症——在冷靜下來時,發現很多東西並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當時購買的只是消費時的快感。

每一樣在想要整理時都覺得以後也許還有用,結局就是家裏變得越來越雜亂,在急需找到一樣東西時,翻箱倒櫃難以尋覓從而變得憤怒焦躁。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中倡導人們不要變成物品的奴隸,過上“斷舍離”的生活。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

離=捨棄對物質的偏執迷戀

商家爲了讓你買越來越多的東西,設下了各式各樣的陷阱。最常見的就是撿便宜心理和折扣陷阱。

爲了用掉10塊錢優惠劵,明明沒什麼想買的,卻費勁心思去想,該買什麼。最後花掉了100塊。我們難以斷舍離,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被社會不正常的消費主義之風影響了。

告別這種不正常的消費主義不是節衣縮食,而是隻買自己需要的。

這也是極簡主義倡導的核心生活理念:足夠少,足夠好。在經濟能力的承受範圍內,在數量上做減法,在質量上做加法。

01 斷舍離的關鍵

斷舍離的關鍵在於篩選,這也是它與其他整理術、收納法的區別。先做篩選,拒絕購買和敢於扔掉不必要的東西。

整理收納是治標,而篩選物品是治本,斷舍離的終極目標不是把房間弄乾淨,而是在把房間弄乾淨的過程中,瞭解並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加強自我肯定感,從源頭上解決了內心混亂的問題。

斷舍離的篩選有三條原則:一是,物品要有用纔有價值。二是,要跟當下的我相適合纔有價值。三是,物品要處於恰當的位置纔有價值。

先說第一條,物品要有用纔有價值。

打開衣櫃,那些不穿的衣服,對你而言已經失去價值了。有價值是指對於自己有好處。剛買的時候,穿上新衣服可以增加你的魅力,帶來好心情。那個時候衣服對你是有價值的。但是那麼一大堆佔地方、惹人煩的衣服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因而就沒有價值。

第二條,要跟當下的我相適合纔有價值。爲什麼你不想再穿過去的衣服了?因爲那已經與現在的你不般配。

已經工作的你,還會穿着高中時候風格的衣服嗎?或者你已經改變了自己的風格,以前舊的風格的衣物就變得不適合你了。

“當下的自己”總是不斷改變的。那些雜物佔據了你的空間,也使你爲了管理它們付出了時間和能量,還有心思。更重要的,它們就像一團迷霧,一片沼澤,將真正的你掩蓋其中。

打開衣櫃不知道穿什麼時,其實就是因爲你對現在的你的風格也迷惑了。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衣櫃裏只有最適合現在的人的衣物,你還會爲穿該哪件猶豫那麼長的時間嗎?

什麼與我最相配?是廉價的贈品,大打折撿的便宜?還是自己精心挑選,喜愛的物品?

第三條原則,物品要處於恰當的位置纔有價值。

飯粒在碗裏是美食,是可以填飽肚子的東西。但是在夜壺裏人們就會覺得它髒死了。對於舊物來說,是不是在舊貨回收店能更好的發揮它們的作用呢?

保持周圍物品的新陳代謝,讓物品物盡其用,才能將它發揮到極致。想想無論何時,身邊都是最適合自己,最有用的東西。那將是多麼的令人舒適。

這就是斷舍離的目標。每篩選一件東西,都是去確認它的價值,讓它迴歸到需要它的地方。斷舍離只是一種手段,它的終極目的是達到內心的愉悅和放鬆。

02 如何做到斷舍離?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要做到斷舍離,可以從思想上和實踐兩方面入手。

思想上,要形成兩種意識。首先,要學會把時間軸放在當下的自己。在思想上要實現“以自我爲軸心”,畢竟物體是因爲“對我有用”才具有價值的。如果抱有“遲早會派上用場”之類的想法,就是把物品當做了主語。

篩選時你應該養成以“當下的我”爲主語的習慣。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仔細思考,“這件東西對現在的我有沒有用?”這樣才能形成把時間軸放在當下的自己。做到斷舍離。

斷舍離的第二個重要的意識就是,要學會捨棄冗餘的物品和信息

在斷舍離裏,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扔東西。

即使我們以“自我爲軸心”,心理上也難免會對被丟掉的東西感覺到可惜,良心不安。

經濟學裏,有個著名的80/20原則,即“80%的營業額是20%的營業員造成的。”也就是說,鉅額的成果由少數人創造。

在作者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講座裏,她與超過2000名學員有過接觸,發現,總體來說,物品也會同樣的遵循這個原則。具有實際價值並仍在發揮作用的物品,實際上只佔所有物品的兩成。

東西越多,就越需要去管理,管理所浪費的精力反而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斷舍離不僅是針對物品的取捨,在思想上,對於信息也可以進行斷舍離。

我們的思想就像是個水電站,各種想法和信息就像是流過水電站的水。如果只進不出,或者全部接收,水電站遲早會崩塌,造成洪水。

因此,對信息和想法也要做到斷舍離。對現在的我無用的信息和想法,就應該果斷捨棄它。

斷舍離的意識和行動相輔相成,扔掉那些有着負面情緒的物品,能帶來心情的舒暢。反過來,保持斷舍離的意識,在收拾物品時也能自動做到斷舍離了。

心態上做好了準備,就要立刻開始行動。在實踐上,可以從這三個循序漸進的方面入手。

第一步,是要給自己充足的動機。

首先從最容易入手的地方開始,先集中於一點。把它搞完美,以此來提高動機。如果今天不開始,留到明天,可能明天也不會開始。因爲你覺得要全部弄完,需要預留大塊的時間。

那麼,爲什麼不以現在有的時間去計算完成的場所呢?選擇一個一定能在現在擠出來的時間能收拾完的場所。比如一個抽屜,一塊桌面,甚至是塞滿雜物的錢包都可以。一鼓作氣把它搞完美。

這樣,你既熟悉了斷舍離的具體方法。又獲得了成就感。斷舍離是可行的,愉悅的。這樣你收拾的動力就會越來越足。

第二步,就可以開始扔東西了。

這裏可以從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切入。比如,冰箱只應該放新鮮食物,那些已經過期的,或者就快過期的,甚至是空瓶空罐就毫不猶豫的扔掉吧!

斷舍離的最終目的,就是減少物品,能達到“不需要收拾也很棒”的舒適空間。從怎麼看都是垃圾的物品入手,減少自己的雜物,從泥沼中脫離出來。

當然,扔東西只是意味着,東西從你現在的生活脫離,並不一定要當作垃圾處理掉。自己覺得無用的東西,可能對別人會有用。

因此,篩選掉的一些物品,可以捐贈,轉賣或者送給朋友。這樣,物品可以在合適的場所繼續發揮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送給別人目的應該是物盡其用,而不是不負責任的轉移。給別人一些毫無用處甚至帶來負擔的東西肯定是不合適的。

無論是對於你自己還是對於他人,只有精心挑選的東西才能留下來,這纔是斷舍離之道。

最後一步,當剩下的都是精心挑選的物品的時候,才終於進入整理和收納的環節。

在整理和收納上,需要掌握的技巧一是三分法,分成三類剛剛好,不要一下子做出細緻的分類。比如碗櫥可以分成大碗、中碗和小碗,而不是分成喫飯的碗,喫麪的碗,喝粥的碗,喝湯的碗,這樣最後你自己都會忘記,也無法把分類堅持下去。

技巧二是七五一原則。七是指,看不見的收納空間,物品只佔七成。就像停車場,如果每一個車位全部停滿了車,車的進出都會很困難。收納空間也一樣,預留的空間可以給人收拾的慾望和心情。

五是指看得見的收納空間物品只佔五成,一是隻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物品只佔一成。因爲這樣可以提升美觀。

就像雜貨鋪的商品總是塞得滿滿當當,但是精品店的商品只會零零散散的擺放。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通過七五一原則,限制了收納的總量,不僅方便了取用,取用後預留的空間也給了人收拾的慾望和心情,提升了置物的美感。更主要的,因爲有所限制,會培養你有所取捨的習慣。

技巧三是方便爲上。物品的擺放以使用的方便爲上,最好只需要一個動作就能取出來。

當你看着雜亂無章的一堆東西,一點點變得整齊有序,簡直不要太爽。而且清理房間的時候,總會發現一些你不捨扔或者以爲會用到則留下來的“廢物”。

這個時候,做一次徹底“斷舍離”,不僅房間乾淨了,那些原本的壞情緒和小煩惱也都隨之不見。

斷舍離的過程,不只是讓環境變得整潔,更是讓心境變得整潔。在這個過程中,人能更深層地瞭解自己。

斷舍離也並不只是收拾東西,而是踐行一種“輕生活”理念。讓生活變得極簡,反而能享受心境的簡單和愉悅,追求更深層的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