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一個人才輩出,思想文化十分繁榮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也同樣的因爲處於社會變革時期的原因,戰爭迭起,從而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的名將。最出名的戰國四大名將包括廉頗,李牧,王翦,以及戰神白起。作爲居於四大名將之首的將軍,白起的戰績無人可及,甚至還有"人屠"的稱謂。

白起的出仕

白起名爲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白郿邑人。 作爲出名的軍事家,他也是戰國"兵家"重要代表人物。

戰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逐漸強盛。在承認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同時,商鞅也在秦昭王支持下,進行了軍事上的改革。軍功爵制度的施行,也爲普通人的晉升提供了途徑。隨後即便商鞅身死,但其改革措施得以保留,而白起就作爲其中的一員,如此出現在我國曆史上,成爲了一軍事奇才。

白起自幼熟讀兵書,和曾經的趙國名將之子趙括十分相似。但是他出身貧民,自己的地位也只能靠着自己的戰功一點點積累。

爲了出人頭地,16歲時,他參加了秦軍,做了一名最普通的士兵。由於當時秦軍是按戰場殺人的數量來評論軍功的,白起靠着一次次戰役,靠着一個個人頭逐漸出人頭地,軍功越來越大。

26歲時,白起已經官居左庶長,他成爲了秦軍中最年輕的軍官之一。手段毒辣的白起,自己的人屠名號也越叫越響。

最初白起任左庶長時,也遇見了自己的伯樂——當朝宰相魏冉,他十分賞識白起的能力,自認爲白起以後必然是一個可用之才。魏冉爲當朝宰相,更是秦昭王的舅舅,也正是因爲這層關係,魏冉在秦國可以總覽大權,而在他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白起之後,這也讓白起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不必顧忌後方掣肘。

戰無不勝的戰神

秦昭王時期,面對日益強大的秦國,崤山以東的山東六國,多次聯合伐秦。前293年,韓國和魏國組成聯軍伐秦,在秦國丞相也是自己岳丈魏冉的支持下,白起被委任爲主將,白起早已知道韓魏內部早已沒有當年的團結一心。至於魏將公孫喜,雖然他率韓魏聯軍24萬之衆,但就韓、魏而言,這是一場必須取得勝利的戰役,因爲這已然是韓魏兩國最精銳的軍隊。

白起則計劃派一支小部隊在陣前迷惑韓軍,然後大軍繞道後面突然攻擊魏軍,精銳秦軍在伊闕山上方的魏軍後面埋伏。本來魏軍是靠着後面的韓軍保護身後,但此時退路已無,紛紛逃命而去,正前方的韓軍見此情形,也是紛紛外逃。白起揮軍追擊韓魏聯軍,韓魏聯軍損失殆盡,24萬人陣亡,白起由是如此一戰成名,也藉由此樹立了自己在秦軍中的地位與威望。

白起後來被任命爲大良造,秦王派兵攻魏,魏國有61座城市被攻取,三十四年,他又率軍攻打趙國和魏國聯軍,趙魏聯軍13萬陣亡。再後來白起又率秦軍攻打韓國陘城,5萬韓軍陣亡。

在後來規模宏大的長平之戰,趙國派上了名將之子趙括,撤下老將軍廉頗。白起悄悄趕到前線,代替王齕成爲前線總指揮。在他的謀劃之下,秦軍一路潰敗,而急於求戰的趙括則眼見大好形勢,輕敵直入,最終40多萬趙軍被秦軍圍困。

雖然趙括在被圍困時,曾經數次帶領趙軍突圍,但盡皆被打回。而在趙括戰死之後,失去了糧草、主帥的趙軍,很快選擇投降。但面對這樣一場傾國之戰,秦王甚至在全國召集了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可想而知這羣戰俘一旦處置不當,勢必會造成大亂。

於是,白起上陳秦王,但與秦王而言坑殺幾十萬趙軍之命名顯然不能由他下達。最終,在秦王默許之下,白起乃"盡坑殺之"。

此戰,也奠定了白起"人屠"的地位。而在這樣一場事關戰國末期走向的大決戰之中,白起之名號,無不使山東六國戰慄。

從戰神巔峯走向滅亡

長平之戰取勝後,白起建議秦王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滅掉趙國。但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就在白起意氣風華的決意一戰功成之時,秦國內部矛盾迭起。趙王派人厚賄秦相范雎,並揚言一旦白起憑藉滅趙之功,必然居於范雎之上。

范雎雖爲名相,但在私心面前顯然這是值得他考慮的問題。於是,他上書反對白起的直接用兵之策,主張撤軍修整。而時日彌久的長平之戰,雖然秦國勝利,但確實也存在損失慘重的問題,需要修整。

於是,秦王採納了范雎的意見,罷兵休戰。但是與白起而言,這顯然是措失了一次絕佳的滅趙契機,在不得不回朝之後,選擇稱病在家。並在次年數次,拒絕秦王讓他攻打趙國的建議,而君臣之間的嫌疑漸生之下,白起的死亡實則已是必然之事,更兼之又有范雎從中作梗。

最終一代戰神落得一個被賜死的結局。

至於白起被賜死的原因,首先自然有他居功自傲的緣故。坦白講,作爲戰神在戰國不勝枚舉的戰役之中,據統計死亡近200萬人,而與白起有關的便達到了百萬之數,但與人而言,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不能單一存在,平素的居功自傲也讓他樹敵衆多,不懂得收斂,從不把別人放在眼裏的性格也埋下了悲劇人物的伏筆。

還有就是伴君如伴虎之下的君王嫌隙。自身掌握軍事大權,但是卻對君王的話卻並不聽從,最終也只得身死了事。

小結:

白起善於用兵,四處征戰,百戰百勝,殲敵百萬。南破楚國都城,北戰魏、趙、韓三國。以少勝多奇,破魏韓聯軍,長平之戰坑敵四十萬。我們甚至於可以說是白起以一己之力打的戰國後期軍事強國從此再無力阻礙秦國統一。但是最後的被賜死結局,卻難免讓人覺得扼腕。

參考文獻:

《戰國策》

《史記》

《左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