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名將鮮有善終,就算是在比較開明的戰國時期也是如此,趙國的李牧都被昏庸的趙王遷給殺了,燕國的樂毅沒被殺是因爲跑得快,齊國田單雖然沒被殺,卻也被交易出去了;而作爲戰國第一名將,爲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白起,也是難逃一死;但是與其他人被殺不同,白起的死法比較詭異,他是直接被秦昭襄王給賜死的。

事情發生在長平之戰後不久,當時白起本欲乘勝追擊,一舉滅掉趙國,而且當時的確也是這麼進行了,先後攻克了上黨和太原,白起親自率軍包圍邯鄲城;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

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爲三公,他爲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爲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爲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

范雎早年經歷坎坷,功利心極重,好不容易在秦國站穩腳跟,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又豈會讓白起爬到自己頭上?當然,范雎是聰明人,不會輕易被蘇代的這番話給說服;其實這些話是對秦昭襄王說的,而說服范雎的是那些金銀珠寶,早年喫過苦的人,是很難做到兩袖清風的,而且范雎本是魏國人,秦國對他而言,就是展示才能和升官發財的地方而已。

所以范雎在總結了蘇代的話後,結合現實情況去勸諫秦昭襄王,大概就是“秦兵疲憊,休養”,而這也是事實,在戰國時期,很少有一場戰役能打三年的,舉國上下皆疲乏不堪,士卒也是紛紛厭戰;如果一直取勝就還好,但如果遇到稍強的抵抗,秦軍會立刻崩潰;之後的邯鄲之戰慘敗,未嘗沒有其中的緣由,畢竟士兵也是人,也是需要休息的。

白起雖然一生戰功赫赫,但還沒有過滅國之功,本來這次是一個絕好的機會,結果被范雎就這麼擋回去了,白起怎能不恨范雎,而且連帶的把秦昭襄王也恨上了,雖然這不是後來白起拒絕領兵的關鍵因素,卻也是客觀因素之一。秦昭襄王答應了趙國的求和,但沒想到撤軍之後,趙國卻不承認了,反而是與齊國、楚國、魏國等進行大量外交往來。

秦昭襄王大怒,再次發兵攻打趙國,但白起拒絕領兵,白起拒絕領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不管是什麼原因,白起終究是違抗了秦昭襄王的命令;而且白起在得知秦軍在邯鄲城下損失慘重的消息,竟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啓程。

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秦昭襄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爲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於是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

白起爲何會被秦昭襄王賜死?爲何白起心甘情願的自盡?其實白起的遺言中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本質上,就是因爲白起冒天下之大不韙坑殺降卒,而且還是一舉坑殺了數十萬,雖然這可能有秦昭襄王的授意,但白起必須背起這個“鍋”。坑殺降卒有何不利因素?首先,其他諸國會聯手對抗秦國,而且是寧死不降,這對秦國一統天下是極爲不利的。

而且,秦國如此對降卒,那其他國家能否也一樣對秦國?現在的秦國,還做不到以一己之力對抗六國,所以秦昭襄王只能將這個坑殺之罪安排在了白起身上;而白起在最後也是明白了,爲了秦國的將來,他不得不自盡。自古帝王皆無情,果然如此,縱然白起立過再大、再多的功勞,在需要作出擇決的時候,帝王那是毫不猶豫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