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奇卧底将军廖运周率领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是一支长期身处中央军嫡系部队中的杂牌武装。1938年1月,该师由杨虎城陕军旧部独立第46旅、豫北师管区部队和东北军部分骑兵合并组成,刚刚成立就被编进汤恩伯亲任军长的第13军;直到1942年10月,第110师与第85军第4师对调,才脱离汤恩伯部战斗序列。
但第85军依然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军长吴绍周是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同乡加亲信;1948年,第85军被编入陈诚土木系基干部队——黄维第12兵团,归属华中“剿总”司令长官白崇禧指挥,可以说第110师从成立开始,连续10年都始终在蒋介石中央军嫡系精锐的窝子里挣扎。

按理说该师上下应该充斥着忠于蒋介石的死硬分子,但在淮海战场上,身为师长的廖运周振臂一呼,全师数千人集体倒戈起义,为何无人反对或告密呢?

要知道,辽沈战役中曾泽生第60军困守长春,准备战场起义前,该军下属暂编52师副师长欧阳午告密,险些导致起义夭折;阎锡山困守太原期间,黄樵松第30军谋划战场起义,麾下第27师师长戴炳南告密,最后起义行动功败垂成。第60军是滇军部队、第30军是西北军旧部,起义期间尚且有人告密,长期身处中央军的第110师宣布起义,为何反而无一人告发呢?

首先,该师师长廖运周本人系潜伏敌营21年的地下党员,在军中威望极高。
廖运周系黄埔军校第5期毕业生,参加过北伐战争,有一套极其辉煌的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他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返回国民党军中潜伏下来,一直潜伏了21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第110师刚刚成立,廖运周就在该师第656团担任团长,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深受基层官兵们信赖。
武汉会战期间,廖运周率部利用缴获的5千发迫击炮弹,夜袭日寇第27师团,一举摧毁敌坦克9辆、战车16辆、卡车40余辆,毙伤6百余人,极大鼓舞了武汉外围战场的士气。国民政府下达特别嘉奖令,称赞其“抗日有功,战果辉煌”;廖运周也因此晋升第330旅旅长,并荣获“云麾勋章”。

其次,廖运周利用自己的师长职权,将内部的反动军官一一调离。
1942年,廖运周升任第110师师长,为了纯洁部队,他充分利用和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密切关系(其堂兄廖运泽与胡宗南等人均毕业于黄埔一期),把部队中的死硬分子如副师长李达等人向胡宗南进行“推荐",帮助其升官,这些人感激涕零的同时,也先后离开了第110师。
此外,对于思想反动的师参谋长陈振威,廖运周利用其想到地方上工作、好多捞油水的心理,顺水推舟动员他到河南去带补充团。国防部新派来的副师长欧阳圃身体较虚弱,还怕死不想上战场,廖运周就以关心其健康为名,让他组织休养所,留在相对安全的汉口基地训练,并将军士教导队派给他担任后方警卫,令欧阳圃舒舒服服地留在后方休息。

其三,利用军长吴绍周与兵团部的不和,率领全师离开第85军
1948年9月,第110师在汉口被编入刚刚组建的黄维第12兵团,该兵团下辖4个军中的第10、14、18军的军长和兵团司令黄维一样,都是参谋总长陈诚的亲信旧部,与吴绍周所在的何应钦一派长期不和。因此,第85军在兵团内部备受排斥,身为杂牌的第110师就更不怎么受待见了。
1948年底黄维兵团奉命增援淮海战场,刚刚进入安徽境内就遭到刘伯承、邓小平中原野战军包围。为了集中兵力突围,黄维命令下属4个军各抽调1个精锐师,准备集中起来作为突围先锋。廖运周见状主动请缨,并提出留下1个团(该团比较消极,不太可能参加起义)给吴绍周军长当预备队,顺便保卫军部安全。吴正为该派谁当炮灰而犯愁,见廖运周主动报名,自然欣喜万分,马上答应。

最后,利用兵团司令黄维保存实力的心理,使得全师率先突围
1948年11月26日晩,黄维召集军、师将领会议,讨论如何突出包围圈的办法。众将领默默无言,黄维分析了目前的严重局势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说:“明天出动4个主力师,集中攻击一个方向,打开缺口,好让整个兵团突出去。”当时,中原野战军的包围圈刚刚形成,如果这4个精锐师真的集中突击,很可能逃出生天。
但此举也必定使担任突击的4个师损失惨重,因此黄维还有些犹豫不决。廖运周趁机表示:“如各位信得过,我们第110师负责打前锋,如果进展得手,其他师可迅速跟进,扩大战果。”这样一来,第110师在最前面吸引火力,另外3个师的损失势必大大减轻,因此黄维及在场的各军军长们毫不怀疑地举手赞成。黄维还表示除了坦克、火炮支援外,还将呼叫4架飞机协助其突围。

就这样,廖运周于次日拂晓,在十几万嫡系部队的注视和飞机掩护下,率第110师师部及两个团出发,沿着中原野战军指定的路线一直跑出了包围圈,实现了战场起义的计划,也彻底打乱了黄维兵团的突围计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