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秋冬之交,交餃諧音,你喫了餃子沒?今日立冬:秋冬之交,交餃諧音,你喫了餃子沒?

《禮記·月令》雲:“立,建始也。”

立冬爲十月節,

標誌着冬季的開始。

但“冬”字的本義並非指“冬天”,

這個字有兩重含義。

今日立冬:秋冬之交,交餃諧音,你喫了餃子沒?

甲骨文的“冬”字,

像一段繩子的兩頭都打上了結,

表示“結束”,

故學者釋其意爲“終”。

此解釋與古人的解釋一致,

《說文解字》說:“冬,四時盡也。”

東漢學者蔡邕說:

“冬者,終也,萬物於是終也。”

但表示“結束”的“冬”義

很早就不用了,

古人把它借來表示“冬天”。

而要表示其本義“結束”的意思時,

就在“冬”字的左側

加了一個“糸”旁,

造出一個“終”字。

“冬”字的另一個含義

是“中”。

《禮記》說:

“北方爲冬,冬之爲言中也。

中者,藏也。”

故“冬”字還有“萬物收藏”之意。

天子北郊迎冬

在古代,

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

均爲重要節日,

歷朝歷代都在立冬這天舉行各種活動。

《呂氏春秋·孟冬紀》說:

是月也,以立冬。

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

“某日立冬,盛德在水。”

天子乃齋。

立冬之日,

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

以迎冬於北郊。

還,乃賞死事,恤孤寡。

天子親率王公大臣

至京城的北郊“迎冬”,

其主要內容是祭祀“北方之神”,

或稱“水神”。

“北方神”這位大神是誰?

《呂氏春秋》說:“孟冬之月:......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

《淮南子·天文訓》說:“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其神爲辰星,其獸玄武。”

顓頊是上古時期“五帝”之一,黃帝之孫,被後世奉爲“北方天帝”,又稱“黑帝”或“玄帝”。“玄冥”是古代傳說中的北方神人,《山海經》稱他爲“禺彊”、“禺京”,長得人面鳥身,耳朵上掛着兩條青蛇,腳下也踩着兩條青蛇。

《山海經·大荒東經》說:“黃帝生禺䝞,禺䝞生禺京。”故“禺京”與顓頊可能是同一人。“辰星”即水星,“玄武”爲古代傳說中的“四神獸”之一,主宰北方,後取代顓頊成爲“黑帝”。

可見古代祭祀北方神是以祭顓頊爲主,祭玄冥爲輔,兼祭辰星及玄武。

祭祀的形式是“歌舞告祭”。

立冬這天,

所有參加祭祀的人都要穿黑色衣服,

因水神和北方的代表色爲黑色。

天子則

“垂玄輅,駕鐵驪,載玄旂,衣黑衣,服玄玉”。

衆人齊唱《玄冥》之歌,

舞蹈者跳“八佾”之舞,

場面十分隆重。

祭祀完畢之後,

回到朝廷,

緊接着要做的一件事是

“賞死事,恤孤寡”。

爲何此時要做這件事?

原來,古人認爲:“顓頊、玄冥,皆北方之神,主殺戮也。”

即古人奉顓頊、玄冥爲戰爭之神,而戰爭必有傷亡,故祭祀完顓頊、玄冥後,便獎賞爲國捐軀的陣亡將士家屬,並撫卹孤寡之人,以示朝廷恩典。

體恤溫暖

立冬是十月節,

爲冬季之始,

“是月也,天子始裘”。

天子穿上了皮衣,

當然也要體恤臣下及百姓的冷暖。

於是,

“十月賜衣”便成爲節日活動的一部分。

天子向羣臣賞賜衣服,

百姓也置辦厚衣過冬,

地方官府則向貧民派發寒衣。

唐人劉兼有詩句雲:

“十月芙蓉花滿枝,天庭驛騎賜寒衣”。

“驛騎”二字表明,

“十月賜衣”是雨露均霑,

凡有一定級別的官員,

無論在何處任職,

都會得到天子的賞賜。

以立冬爲歲首

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至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立冬變成更重要的日子。

因秦始皇統一全國後,

“改正朔,易服色”,

頒行《顓頊歷》,

以十月爲歲首,

以亥月爲一年之始,

以夏曆十月初一爲大年初一,

後世稱爲“秦歲首”。

而立冬往往出現在夏曆十月前後,

有時是九月底,

有時是十月初,

有時正好是十月初一。

於是立冬這天除了祭祀、賞賜等習俗外,

還增加了賀歲、祈年等喜慶活動。

以立冬爲歲首

立冬之後,天氣變化明顯,

古人對此觀察入微。

《逸周書·時訓解》說:

“立冬之日,水始冰。

又五日,地始凍。

又五日,雉入大水爲蜃。”

古人認爲立冬後15日內,

會出現水面結冰、

土地開始凍結、

野雞飛入大海化成蜃等現象。

蜃即大蛤,據說能吐氣成樓臺狀,

古人以爲海市蜃樓就是蜃氣所成。

立冬的物候特徵及節氣習俗,

被唐代詩人元稹轉化爲詩歌,

其《詠廿四氣詩·立冬十月節》詩云:

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

蟾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

田種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

實際上,

元稹所詠的是秋冬之交的氣候,

而秋冬之交的分水嶺正是立冬。

因“餃”與“交”諧音,

民間多以食餃子慶祝立冬。

圖:鍾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