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药学中,有许多的名贵中药,比如人参、灵芝、铁皮石斛等,此外还有味传统中药叫茯苓,在过去也属于名贵之列,号称“四时神药”,在许多武侠小说中也会有提及,盖因此类药材对于生长环境比较苛刻,野生产量极低,物以稀为贵。

茯苓是一种真菌类药材,需要寄生在松木的根部方能生长,不过如今随着培植技术的不断更新,已经可以大规模种植,成为了一味大宗药材。即便如此,对于大众来说,也不会有机会接触到茯苓的原药材,所以,药师当然也就不介绍了。

本期,药师将介绍的是和茯苓名称仅一字之差的中药-土茯苓。

【茯苓】

【土茯苓】

土茯苓和茯苓虽然名称接近,但其实这两者除了名称容易混淆以外,无论是功效还是植物分类学上,完全是两码事。茯苓是真菌的菌核,土茯苓是单子叶植物的根茎;茯苓具有健脾渗湿安神的功效,土茯苓的作用是解毒利湿,通利关节。至于为什么叫土茯苓,大概是因为土茯苓和茯苓都取材于地下,原药材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团块状,外表深褐色,材质坚硬,内部为类粉性的白色或粉红色之故。

茯苓不常见,但土茯苓却是南方丘陵地带的常见植物。土茯苓的原植物叫光叶菝葜,归属于百合科,土茯苓是其药材名,入药用的是其地下根茎部分,其别名还有冷饭团、草禹余粮、硬饭头、红土苓等,根茎富含淀粉,在荒年可以充饥应急。

茯苓原植物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荒山、林下等处,主要分布在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南方地区。其茎光滑无刺,单叶互生,叶片革质,呈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叶边全缘无锯齿,叶面光滑,叶背常背白粉;7-8月开花,9-10月结伞状分布的圆形浆果,成熟时为紫红色;其根茎呈块根状,有明显缩节,着生多数须根。小时候在农村,常见到大人们在秋冬季挖取土茯苓根部,用刀削去根茎四周坚硬的根刺,切成薄片晒干后卖于药材收购站。

土茯苓记载最早出自明朝的《滇南本草》,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详细进行了记载。

其性味甘、淡、平;

主要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主治: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和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等症,在旧时为治疗梅毒的主药,也是旧时皮肤外科的常用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