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8歲鄉村教師每天暴走60里路收發作業:不能虧待孩子

近日,浙江衢州常山縣,

一張鄉村教師揹着紅色雙肩包的背影照,

看哭很多人。

照片主人公名叫王金良

2月10日學校開始上網課,

他發現班上35名學生每天都不能交齊作業。

於是從2月28日起,

他每天暴走60里路,

挨家挨戶收發作業,風雨無阻。

他說:"孩子們期待走出山村,

再苦也不能虧待他們!"

今天,我們想用一份#天天正能量#特別獎,

向在鄉村教育這條路上

走了大半輩子的王老師道一聲:

謝謝您,辛苦了!

鄉村58歲教師每日步行60裏收發作業 他的雙肩包看哭很多人

鄉村58歲教師每日步行60裏收發作業

每天步行30公里

去四個村子爲學生收發作業

王金良的家住在衢州常山縣輝埠鎮雙溪口村,一棟三層的農家小樓裏住着其樂融融的祖孫三代。

每天早晨五點半,數十年形成的生物鐘會準時將王老師叫醒。早晨六點半,王老師便背上雙肩包,穿好運動鞋出門。雙肩包裏裝着的,是昨天晚上批改好的35名學生的作業。

鄉村58歲教師每日步行60裏收發作業 他的雙肩包看哭很多人

在常山縣,村子之間鄉道都是硬化良好的水泥路或瀝青路。雖然蜿蜒但很平整,去學生家,騎電瓶車或者開汽車都更加方便。

但王老師選擇了步行。

"汽車不會開。我會騎電瓶車,但幾十年了我習慣了走路。學校離家10里路,我平時上下班都是走路的。"王老師說。

王老師還說,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學生家收發作業本,還能爲學生樹立鍛鍊身體的好榜樣,沿路還可以和老鄉們打招呼加深情感。那些和他"打招呼"的村民,很多也是他以前的學生。

鄉村58歲教師每日步行60裏收發作業 他的雙肩包看哭很多人

發作業本時,王老師還會順便爲學生講解幾句

一趟15公里只要兩小時

小夥子都很難跟上

王老師收發作業有固定的路線。35名學生分佈在4個行政村,在地圖上呈不規則的環形,繞着4個村一圈走下來,超過15公里。

鄉村58歲教師每日步行60裏收發作業 他的雙肩包看哭很多人

男生徐濟邦家是王老師每天收發作業的第一站,徐濟邦雖然和王金良家在同一個村,都是雙溪口村,但兩家人卻離着有3公里左右的路。

早就熟悉了老師大約幾點鐘會來,徐濟邦早早站在門口等着。師生寒暄了幾句,王老師把作業本遞到學生手上,然後揮手告別,繼續前往下一個學生的家。

鄉村58歲教師每日步行60裏收發作業 他的雙肩包看哭很多人

學生不在家,把作業本放在窗臺上讓老師自取

王老師走得很快,一直保持大步勻速狀態,這30里路走完只用了大約兩小時。記者跟着他一路走,到後來有些喘不過氣來,但王金良卻一臉平靜,連臉都沒紅一下。

王老師也有些得意:"我這走路的速度,小夥子都難跟上,但我做到了。這跟平時我堅持鍛鍊有關。"

回到家後開始上網課

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

回到家後,還不到早上9點。王老師打開電腦,開始給學上網課。課上完,佈置好作業,他也要做一遍。"熟悉每道題,才能更好地給學生批改作業。"

下午三點半,一天的網課結束後,王老師背上包再度從家裏出發,這次他是要去收學生做好的作業。

同樣的路線,同樣耗時2個小時,下午五點半,伴着落日餘輝,王老師回到家裏,這一天,他又步行了30公里。

鄉村58歲教師每日步行60裏收發作業 他的雙肩包看哭很多人

相對城市來說,偏遠農村的網上教學更加困難些。

王金良班上一共有35個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監管人大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大都不懂電腦,很多祖輩甚至不會用智能手機。

相對學校的年輕老師,58歲的王金良對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也有些陌生。他不太懂電腦,手機上改作業操作起來也不順手。

開始上網課後,王老師很快發現,每天班上都有十多個學生不交網上作業。

王老師有些急了:"都六年級了,再這樣耽誤下去,孩子們上初中後功課會跟不上。"

於是,他用了最"麻煩"也最讓人尊敬的方式去收學生的每日作業。走路上門,挨家挨戶訪問。

鄉村58歲教師每日步行60裏收發作業 他的雙肩包看哭很多人

4月13日,是王金良步行收發作業的第46天。四十多天的路,王老師風雨無阻從不曾間斷過。他說,自己會堅持到學生正常上學的那天。

"現在孩子們作業都完成得很好,我認爲自己喫點苦很值。還有兩年我就要退休了,我會站好最後一班崗,再苦也不能虧待這些期待走出大山的孩子。"王老師說。

「正能量說」

一場疫情改變了世界的運轉方式,也打破了這位58歲鄉村教師堅持了38年的教學習慣:

每天暴走30公里,連續40多天,挨家挨戶收發作業,風雨無阻。

這份執着堅持的背後,藏着一名平凡鄉村教師對孩子學業的急切牽掛。

從線下到線上,變化的是教學方式,不變的是身爲教師的責任和擔當。

愛之深,則爲之計深遠。他用雙腳默默丈量着幾個村莊的距離,也用滿懷的愛與赤誠,全力守護着孩子們的未來。謝謝你,王老師!

鄉村很美,

而你的背影,

就是鄉間小道上,

最美的風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