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南麓,這裏北望中原,南瞰江漢。

她處於湖北與河南兩省的交界處,這裏人傑地靈、是有着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也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十大將軍縣之一,新四軍第五師以大悟山爲中心創建了縱橫千里的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在此打響了解放戰爭第一槍;周恩來、董必武、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此留下了革命足跡。


大悟縣處於湖北省東北部孝感市北部,四周與廣水市、孝昌縣、武漢市黃陂區、紅安縣以及河南省信陽市相鄰。1933年設禮山縣,1952年改現名,據《中國地名辭源》記載,因縣境大悟山而得名。大悟山隋朝稱爲少華山。明朝在山頂建大悟寺,遂改今名。又稱大伍山、上界山,另據《太平寰宇記》載:相近有小伍山;兩山疊嶂,遠望如行伍,俗以爲名。

下轄14個鎮、3個鄉:城關鎮、陽平鎮、芳畈鎮、新城鎮、夏店鎮、劉集鎮、河口鎮、四姑鎮、呂王鎮、黃站鎮、宣化店鎮、豐店鎮、大新鎮、三里鎮,高店鄉、彭店鄉、東新鄉;總面積1978.9平方千米,人口64萬;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府前街。


縣境西周屬鄖國。春秋戰國屬楚國。秦朝屬南郡。漢朝屬荊州江夏郡。三國時屬於曹魏。南北朝初期屬江夏郡永陽縣。北魏由永陽縣析置東隨縣。隋開皇九年(589)東隨更名爲禮山縣,以縣境禮山得名。後廢。唐武德四年(621)禮山縣復置,八年(625)廢禮山縣併入應山縣。

北宋宣和元年(1119)設德安府,府治位於今安陸市,屬之。元朝屬河南江北等行省。清末至1932年境內分屬湖北省孝感、黃陂、黃安(今紅安)以及河南省羅山等縣。1930年至1932年境內先後建立了羅山、陂孝北、河口三個縣蘇維埃政權。

1933年由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黃陂縣、孝感縣以及河南省羅山縣析置禮山縣,駐毛家集(今新城鎮),屬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36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1937年地駐遷至河背嘴(今新城鎮)。1939年改屬鄂東行署,1945年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1942年初至1945年9月,中共鄂豫邊區黨委、鄂豫邊區行政公署和新四軍第五師司政機關進駐,境內先後建立安禮縣、羅禮應縣、禮南縣三個抗日民主政府。

1949年10月禮山縣屬湖北省孝感專署。1952年9月禮山縣改名大悟縣,並遷移駐地至二郎店(今城關鎮)。1959年3月孝感專署併入武漢市,隨屬。1961年5月恢復孝感孝署,復屬孝感專署。1978年10月屬孝感地區。1993年6月屬孝感市至今。


縣境地處大別山與桐柏山交匯處,有山地、丘陵、崗地等地貌;有五嶽山、娘娘頂、光禿山、仙居頂、大悟山等山峯,最高峯五嶽山海拔858.3米;有澴河、灄水、竹竿河、大悟河等河流。她屬於亞熱帶季風性大陸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日照時數2422小時,是全省最高值,年平均氣溫15.4℃,年均降雨量1086.4毫米。

大悟是全國重點產茶縣、湖北省茶葉大縣;森林覆蓋率53.3%;有馬尾松、柳杉、楓香、櫟樹等樹種;有水獺、閉殼龜、石雞等珍稀水產;有板栗、烏桕、銀杏、茶葉、花生等林特產,其中烏桕年產量居全國第一,板栗年產量居湖北省第二,有中國烏桕之鄉、板栗之鄉、中國名茶之鄉等美稱;有水稻、小麥、花生、豆類等作物,盛產桔梗、杜仲、丹蔘等藥材。境內是湖北省風速最大區之一,納入湖北省風場開發重點縣;黃鐵、銀、磷、重晶石、大理石等礦產。


這裏是一個交通便捷、有着獨特區位優勢的地方,縣城城關鎮距離省城武漢市112千米。京廣高鐵在境內設有孝感北站,到達武漢只需28分鐘,形成1小時到武漢的通勤圈,因而是鄂北區域性現代交通樞紐。有243、108、304等省道;有京珠高速、京港澳高速、麻竹高速、大別山紅色旅遊公路以及在建的武大高速等線路過境。


大悟縣有獨具特色的旅遊文化資源,有八人班皮影戲、鋼鐮大鼓、北路子花鼓戲等民間藝術;有金秋好時節、大悟賞紅葉”及“田園故里、鄉約金嶺” 等旅遊品牌享譽全國。有春秋戰國時呂王城遺址等古蹟;有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宣化店談判舊址羣、中原突圍紀念館、中原軍區司令部舊址、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等紀念地;有大頂山景區、龍潭湖、大悟山、九女潭峽、永宗寺、悟峯山十八潭、金鼓鐵寨等景點。

大悟山是千年佛教聖地,也是孝感市第二高峯;山頂有建於唐朝、盛於清朝的大悟寺(龍潛寺、老廟)。這裏自然景觀豐富,舊說有8景,又說有72景;其中有天生橋、吊崖洞、石人山、獅子巖等。據記載明朝沈惟柄有《登大悟山詩》雲:積雪千尋界紫霄,山靈策我上扶搖;苔花繡石堆雲錦,楓葉經霜剪絳綃;檻外秋雲生大別,望中風雨過南條;雁堂柏子無消息,萬壑天簫吼暮潮。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