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2

见大臣们还在犹豫,拓跋宏又马上掷地有声地甩出了这么一番话:决定大事不能迟疑。这样吧,同意迁都的站到朕的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

南安王拓跋祯(拓跋晃第九子)擅长见风使舵,深知“站队比做对更重要”和“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勇士,第二个吃螃蟹的什么也不是”的人生哲理,因此拓跋宏话音刚落,他就第一时间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达对皇帝的支持: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如今陛下决定停止南下,迁都洛阳,这正是臣等之愿,苍生之幸!

随后他马上以尿急发现厕所之势飞奔到了皇帝左边。

接着拓跋澄也紧随其后,站到了他的旁边。

在两位宗室亲王的带动下,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其余大臣也都先后或情愿或不情愿地站到了左边。

尽管他们中有不少人并不愿意迁都,但他们显然更不愿意南征——毕竟,迁都最多只是让他们不太舒服,而南征却可能让他们不幸丧命!

计议已定,接下来自然该讨论迁都的具体事宜了。

李冲建议拓跋宏先回旧都平城,等洛阳的宫室营建好了,再正式迁过来。

拓跋宏没有同意——他清楚地知道,平城是鲜卑守旧派的大本营,如果他此时回去,迎接自己的,估计是至少三百吨的唾沫,还是让别人先去挡一挡为好。

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命拓跋澄去平城向留守官员宣布自己的决定,同时留李冲等人在洛阳负责改建新都,而他本人则前往邺城(今河北临漳)等中原各地巡历,直到第二年的三月才返回了平城。

此时仍有少数鲜卑贵族对迁都之举持有异议。

燕州刺史穆罴(北魏开国功臣穆崇之后)首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如今四方未定,而中原缺乏战马,那以后我们还怎么能打胜仗啊?

拓跋宏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只是迁到洛阳,并没有放弃代北,何愁没有马呢?

尚书于果(北魏早期名将于栗䃅之后)又说:臣并不认为洛阳不如平城好,只是自大魏创立以来,一直久居此地,已经住习惯了,对我们这些草原上长大的鲜卑人来说,没有草原的洛阳就像没有性生活的生活一样是难以接受的,恐怕会引起大家的不满……

拓跋宏没等他说完就打断了他:王者以四海为家,咱们大魏的远祖,本来世居漠北,当年昭成帝(拓跋什翼犍)迁都盛乐,道武帝(拓跋珪)又迁到平城,这样的事不止做过一次,朕为何就不能做呢?

……

总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论别人怎么说,拓跋宏都对答如流,有根有据,有条有理,有声有色,有比喻句有排比句,有以德服人有威胁骂人,有如花的笑眼也有如二哈般的白眼……

这下,群臣终于没人能再说什么了。

迁都洛阳的壮举也因此得以顺利完成。

不过,对志存高远的拓跋宏来说,迁都只是他的第一步而已,接下来他想要做的,是继续推行各种汉化改革,待一切稳定、时机成熟后再以正统中原王朝的姿态扫平南齐,一统华夏!

可惜国际形势的突变打乱了他的既定部署。

因为,就在拓拔宏迁都前后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南齐的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493年七月,54岁的南齐皇帝萧赜突然一病不起,并日见加重。

病床上的萧赜忧心忡忡。

他最担心的,是继承人问题。

本来,他早就立了自己的嫡长子萧长懋为太子,并一直悉心培养,萧长懋的表现也基本令他满意,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年纪轻轻的萧长懋竟然在几个月前就先他而去了!

新的储君该立谁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