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2

見大臣們還在猶豫,拓跋宏又馬上擲地有聲地甩出了這麼一番話:決定大事不能遲疑。這樣吧,同意遷都的站到朕的左邊,不同意的站到右邊!

南安王拓跋禎(拓跋晃第九子)擅長見風使舵,深知“站隊比做對更重要”和“第一個喫螃蟹的是勇士,第二個喫螃蟹的什麼也不是”的人生哲理,因此拓跋宏話音剛落,他就第一時間站了出來,旗幟鮮明地表達對皇帝的支持:成大功者不謀於衆,如今陛下決定停止南下,遷都洛陽,這正是臣等之願,蒼生之幸!

隨後他馬上以尿急發現廁所之勢飛奔到了皇帝左邊。

接着拓跋澄也緊隨其後,站到了他的旁邊。

在兩位宗室親王的帶動下,在從衆心理的推動下,其餘大臣也都先後或情願或不情願地站到了左邊。

儘管他們中有不少人並不願意遷都,但他們顯然更不願意南征——畢竟,遷都最多隻是讓他們不太舒服,而南征卻可能讓他們不幸喪命!

計議已定,接下來自然該討論遷都的具體事宜了。

李衝建議拓跋宏先回舊都平城,等洛陽的宮室營建好了,再正式遷過來。

拓跋宏沒有同意——他清楚地知道,平城是鮮卑守舊派的大本營,如果他此時回去,迎接自己的,估計是至少三百噸的唾沫,還是讓別人先去擋一擋爲好。

經過一番思考,他決定命拓跋澄去平城向留守官員宣佈自己的決定,同時留李衝等人在洛陽負責改建新都,而他本人則前往鄴城(今河北臨漳)等中原各地巡歷,直到第二年的三月才返回了平城。

此時仍有少數鮮卑貴族對遷都之舉持有異議。

燕州刺史穆羆(北魏開國功臣穆崇之後)首先提出了自己的質疑:如今四方未定,而中原缺乏戰馬,那以後我們還怎麼能打勝仗啊?

拓跋宏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們只是遷到洛陽,並沒有放棄代北,何愁沒有馬呢?

尚書於果(北魏早期名將於慄磾之後)又說:臣並不認爲洛陽不如平城好,只是自大魏創立以來,一直久居此地,已經住習慣了,對我們這些草原上長大的鮮卑人來說,沒有草原的洛陽就像沒有性生活的生活一樣是難以接受的,恐怕會引起大家的不滿……

拓跋宏沒等他說完就打斷了他:王者以四海爲家,咱們大魏的遠祖,本來世居漠北,當年昭成帝(拓跋什翼犍)遷都盛樂,道武帝(拓跋珪)又遷到平城,這樣的事不止做過一次,朕爲何就不能做呢?

……

總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無論別人怎麼說,拓跋宏都對答如流,有根有據,有條有理,有聲有色,有比喻句有排比句,有以德服人有威脅罵人,有如花的笑眼也有如二哈般的白眼……

這下,羣臣終於沒人能再說什麼了。

遷都洛陽的壯舉也因此得以順利完成。

不過,對志存高遠的拓跋宏來說,遷都只是他的第一步而已,接下來他想要做的,是繼續推行各種漢化改革,待一切穩定、時機成熟後再以正統中原王朝的姿態掃平南齊,一統華夏!

可惜國際形勢的突變打亂了他的既定部署。

因爲,就在拓拔宏遷都前後這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南齊的政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公元493年七月,54歲的南齊皇帝蕭賾突然一病不起,並日見加重。

病牀上的蕭賾憂心忡忡。

他最擔心的,是繼承人問題。

本來,他早就立了自己的嫡長子蕭長懋爲太子,並一直悉心培養,蕭長懋的表現也基本令他滿意,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年紀輕輕的蕭長懋竟然在幾個月前就先他而去了!

新的儲君該立誰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