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向您报道”,身处一线,感同身受,是记者现场采访的更高境界。

在现场,如何把握分寸,控制火候,恰如其分地展现事实,各路记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让观众难忘的倾情投入,本色出镜;也有忙中出错,结局尴尬的表演式采访。12月9日,在诸暨马拉松比赛中,央视体育记者冬日那的现场采访就属于后者。

电视采访中出现两组人物,一组是参赛选手,一男一女;一个是手持话筒、奔走于现场的央视体育记者冬日那。

当天,江南迎来初雪。在风雪中,来自14个国家的近万名选手,奔跑在诸暨街头,引人注目。

冬日那则采访了奔跑中的选手。

“这样的比赛,对于你们的高手是什么体验?““今天的天气,对于破个人最好成绩是挑战吧。”无疑,一边跑,一边面对采访,被采访的选手跑步节奏被打乱。

采访选择在移动条件下进行,乘坐车辆采访的冬日那显然没有顾及到选手感受,以及采访对选手的干扰。

一路”敬业“的采访场景传播到网络,引发众人热议。

专业的马拉松赛事漏洞频出,令人失望。一是比赛组织方考虑不周、处置不当;二是记者的跟随采访不仅干扰比赛,也让比赛的专业性大打折扣。

此场马拉松竞赛属于“奔跑中国”系列赛事的一场,在多地举行。

不同赛场出现一系列场外干扰因素,在苏州,有志愿者塞国旗给比赛选手;在南宁,有志愿者拉扯外国选手,要求合影;如今,诸暨又出现记者不专业的采访,把比赛气氛搞得如一场娱乐秀一般,让人失望。

缺乏严格的比赛规则,缺乏严谨的比赛作风,如此马拉松成绩很难服众。

各地不断出现的干扰事件,比赛组织方的不成熟、随意性问题突显。

比如诸暨赛场,组委会对记者采访网开一面,不仅允许近距离拍摄,竟然允许对跑动中的选手进行采访,对所造成的不安全因素视而不见,只管出风头,由此导致比赛结果的不公平,责任由谁来负?

为强调现场感,追求与事实的贴近感,记者深入一线,搞”零距离“采访,的确活跃了现场感,提高了收视率。记者初心可嘉,但违背采访原则,打扰被采访者原生态状态,如此采访践踏了赛场规则,又何来敬业创新作为?

作为体育记者,本应深谙体育精神,应把尊重选手,尊重比赛放在首位。决不能因为自己代表国家台形象,就把规则视为儿戏。

要知道,赛场采访工作也是保证比赛举行的重要力量,组织方提供采访便利条件,并不能以牺牲比赛的公平、公正为代价。

因地制宜,忠于事实,事实求是,在采访中做到”帮忙不添乱“,是记者遵循的基本功。

真实原则要求记者始终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不以主观意愿而改变事实进程,这是职业操守底线,也是公众需求。

否则,记者就容易陷入虚假的”泥潭“,自我陶醉,与谎言共舞,无论作品如何生动感人,最终欺骗了自己,糊弄了他人,终成遗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