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清朝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一一“康乾盛世。而乾隆帝死后,好大喜功的他还创造一个纪录,他所葬的裕陵也是清东陵中建筑最豪华最雄伟的。

裕陵的修建前后历时9年完成,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是扑朔迷离的地宫,地宫内布满了精美的佛教题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著萨、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狮子、八宝、法器、佛花以及三万多字的藏文、梵文经咒,雕法娴熟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布局严道有序,堪称“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

乾隆帝可以称是清朝最大的古董玩家和收藏家,他在位六十年,和当太上皇四年期间,广收天下名画古帖、珍异古玩、各种玉玺等,而在死后,这些奇珍异宝便成了他的陪葬品,当真是奢侈至极。

同时,乾隆为了自己的陵墓还做出了一件盗墓行为。盗墓与一朝之君联系到一块,或许不少人都觉得意外,但为了一己之利、出于坏人风水的考虑,皇帝也不能免俗,做起偷盗勾当,历史上这样的皇帝并不缺少。乾隆应该算是权力最大的一位盗墓者。

乾隆盗墓对象是 “明十三陵”,其公开理由却不是盗,而是颇讨汉人喜欢的说法:修葺明皇陵。与他人的野蛮盗掘相比,乾隆的行为显得很文明。乾隆盗墓堪称一奇,据说仅是为了盗取陵中楠木大柱。

民间广为流传的“乾隆盗木”的故事,就是这次修陵过程中发生的。说是乾隆因为看上了朱棣长陵祾恩殿的金丝楠木大柱,这才降旨修明陵的,企图将长陵大殿拆毁。后在朝中大臣们的劝阻下,乾隆皇帝才选择放弃。但他不死心,仍命人拆毁了水陵的大殿,换下该殿的楠木,用于建设自己的裕陵。

清朝皇帝自顺治始,多有“盗木”的习惯,用于修筑宫殿、陵寝,康熙、雍正都干过拆毁明代建筑建陵的事情。但打起前朝皇陵主意的,则只有乾隆一个。

然而,乾隆帝不会料到,当裕陵地宫闭合的那一刻,他会被惨遭盗墓贼挖穴辱尸。

而这便是民国的盗墓大王孙殿英干的,生前盗别人的人墓,死后被人盗墓,这也算是一个种因果轮回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