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清朝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開拓創新,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突破了三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一一“康乾盛世。而乾隆帝死後,好大喜功的他還創造一個紀錄,他所葬的裕陵也是清東陵中建築最豪華最雄偉的。

裕陵的修建前後歷時9年完成,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是撲朔迷離的地宮,地宮內佈滿了精美的佛教題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著薩、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獅子、八寶、法器、佛花以及三萬多字的藏文、梵文經咒,雕法嫺熟精湛,線條流暢細膩,造型生動傳神佈局嚴道有序,堪稱“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藝術寶庫”。

乾隆帝可以稱是清朝最大的古董玩家和收藏家,他在位六十年,和當太上皇四年期間,廣收天下名畫古帖、珍異古玩、各種玉璽等,而在死後,這些奇珍異寶便成了他的陪葬品,當真是奢侈至極。

同時,乾隆爲了自己的陵墓還做出了一件盜墓行爲。盜墓與一朝之君聯繫到一塊,或許不少人都覺得意外,但爲了一己之利、出於壞人風水的考慮,皇帝也不能免俗,做起偷盜勾當,歷史上這樣的皇帝並不缺少。乾隆應該算是權力最大的一位盜墓者。

乾隆盜墓對象是 “明十三陵”,其公開理由卻不是盜,而是頗討漢人喜歡的說法:修葺明皇陵。與他人的野蠻盜掘相比,乾隆的行爲顯得很文明。乾隆盜墓堪稱一奇,據說僅是爲了盜取陵中楠木大柱。

民間廣爲流傳的“乾隆盜木”的故事,就是這次修陵過程中發生的。說是乾隆因爲看上了朱棣長陵祾恩殿的金絲楠木大柱,這才降旨修明陵的,企圖將長陵大殿拆毀。後在朝中大臣們的勸阻下,乾隆皇帝才選擇放棄。但他不死心,仍命人拆毀了水陵的大殿,換下該殿的楠木,用於建設自己的裕陵。

清朝皇帝自順治始,多有“盜木”的習慣,用於修築宮殿、陵寢,康熙、雍正都幹過拆毀明代建築建陵的事情。但打起前朝皇陵主意的,則只有乾隆一個。

然而,乾隆帝不會料到,當裕陵地宮閉合的那一刻,他會被慘遭盜墓賊挖穴辱屍。

而這便是民國的盜墓大王孫殿英乾的,生前盜別人的人墓,死後被人盜墓,這也算是一個種因果輪迴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