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出現發燒、扭傷等症狀,但不知道你是否發現:不論是發燒還是扭傷,常在電視劇中看到西方人用冷敷或是冰敷,而我們國人,特別是老一輩卻告誡我們發燒要捂被子,多出汗就好了;腳扭傷了要用熱毛巾敷,活血化瘀。這兩種幾乎矛盾的處理方式,究竟孰對孰錯?

一、發 燒

發燒時,該冷敷還是熱敷?其實這兩種都是比較正確的方法,只是適用於不同的“發燒階段”。

1、體溫上升期

通常,體溫上升時,我們會感到發冷,打寒顫。

此時,皮膚血管開始收縮,排汗減少,引起了反射性的豎毛肌收縮,進而產熱增加。

處在體溫上升期時,一定要用溫熱的毛巾進行熱敷,並擦拭肚窩、腋下、腿窩這些大血管分佈的區域,防止發燒過於嚴重,出現驚厥、抽風的症狀。

2、體溫穩定期、下降期

發燒期間,如果體溫在短時間內維持在一定溫度,說明發燒中樞介質釋放完畢或暫告一段落。

這時可以用冷毛巾或者冰袋敷頭部,也可以用冷毛巾擦一擦腋窩、脖子、腿窩等大血管分佈的區域。不僅能幫助降溫退燒,還能幫助避免體溫再次升高。

如果體溫逐漸下降,身體開始慢慢散熱了,也可以用冷毛巾敷。

此時,致熱源在體內的作用逐漸消失或者減弱,產熱減少,人體會大量出汗。冷毛巾可以幫助散熱,讓燒退得快些。

禁忌:不能把冰放在胸口、腳心、耳朵的位置。

提示:發燒雖然是自身調節或是自我保護的一種狀態,但不能“燒的太高”。

冷敷、熱敷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治療手段,高燒不退或是發燒嚴重時,要及時去醫院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二、運動扭傷

案例

王阿姨在跳廣場舞時,不小心扭到了腳,但看腳踝不是腫得很嚴重就自行塗抹了些活血化瘀的藥,並用藥膏貼在患處。

結果第二天睡醒,腳踝反而更爲腫大、疼痛了,立馬就醫。醫生卻說用錯方法了……

中國每天有13萬人發生崴腳,但什麼時候該冷敷,什麼時候該熱敷都是有講究的。

1、急性扭傷先冷敷

之前就有專家強調:運動損傷7天內,一定要進行正確冰敷,不能熱敷!特別是崴腳後的48小時或72小時以內,屬於損傷的急性期,腳部腫脹疼痛,應選擇冷敷。

此時冷敷,能幫助抑制腫脹,緩解疼痛。但若錯用熱敷,血管擴張,局部血流增加,反而增加疼痛腫脹感。一些紅花油等活血化瘀的膏藥,也不宜在此時使用。

方法:運動崴腳後,冰塊墊上毛巾敷於患處,最好保持15℃左右,可以減少腫脹。

一般冰敷時間不宜過長,冰敷5分鐘,休息1-2分鐘,反覆如此,每次冰敷20分鐘,每天至少3次,持續一週以上。

如果家裏沒有冰塊,可以用雙層塑料袋裝一半的自來水,打上死結繫牢,在冰箱冷藏室擱20分鐘,再放到踝關節。

2、痛感減輕用熱敷

度過急性期,腳踝損傷最初的紅腫熱痛感減輕,可適時用熱敷。

熱敷可促使腫脹部位的血液循環順暢,促進患處瘀血和滲出液的吸收,有效緩解疼痛。隨着病情的好轉,也可以貼一貼膏藥,以發揮膏藥活血化淤的作用,儘快修復患處。

方法:用毛巾在熱水裏浸泡之後,輕輕的敷在受傷的腫痛位置,使淤血暢通。

提示:扭傷後若疼痛劇烈,痛源的部位又發生在骨頭上,應立即到醫院拍片檢查。

三、痛 風

痛風急性發作時,常常關節紅腫、發熱,劇烈疼痛難以緩解……除了藥物之外,許多人選擇在發作時進行熱敷、塗抹藥油、敷貼膏藥等,不但病情得不到緩解,反而可能加重了。

1、痛風發作急性期禁止熱敷

痛風發作的本質是尿酸以微小結晶形式沉積在關節滑囊、肌腱、軟骨和關節周圍及其它組織中,大量白細胞吞噬尿酸結晶後受到破壞,引起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的過程。

在痛風發作的急性期(尤其是48小時內),熱敷會加重病變部位充血、水腫,非但不能止痛,有時反而加劇疼痛。

除此以外,也不宜使用讓皮溫升高,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的理療,更不宜塗抹紅花油、貼傷溼止痛膏等中醫膏藥等藥物。

2、能否冷敷?

雖然冷敷可暫時減輕局部疼痛,但是低溫刺激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減少,並不利於炎症的吸收與消散。且局部低溫,容易使尿酸沉積於皮下,進一步加重局部炎症。

3、建議採用硫酸鎂溼敷

硫酸鎂是鈣離子拮抗劑,一方面可以減輕關節腫脹,另一方面它又是NMDA的受體阻滯劑,能減輕關節腫痛。

提示:

痛風急性期,熱敷不可取,冷敷也不是最佳選擇,只是暫時減輕疼痛,應儘早在醫生指導下選用藥物治療。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