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電商平臺上開球鞋網店已經十餘年的賣家老餘,一聽記者採訪炒鞋的事,哭喪着臉開始訴苦,“我太難了,我們這些賣家都太難了,一些規模小店的店鋪,都關店不知道多少家了。“所以就造成,只要他們平臺上某款鞋一漲價,我們賣家還沒反應過來,就會瞬間湧進大波人來低價掃貨,轉手拿去平臺上售賣賺差價。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高佳晨

“鉤子一反,傾家蕩產”、“暴漲900%,有人靠炒鞋年入千萬”、“球鞋一面牆,堪比一套房”、“70後炒股,80後炒房,90後炒幣,00後炒鞋”、“炒股不如炒鞋?一雙鞋值1700萬美元”……

這段時間,種種因“炒鞋”而起的新聞鋪天蓋地,網上隨便搜搜,都能看到各種“驚耳駭目”的標題,彷彿之前沒趕上炒幣而錯失的一個億,現在又在鞋堆裏招手。

炒鞋是怎麼火起來的?一雙若干年後甚至會氧化成粉的球鞋,爲何能被炒到天價?

錢江晚報記者採訪入圈六年的鞋圈“老炮”,試圖揭開這股狂潮背後的冰山一角。

“炒股不如炒鞋?一雙鞋值1700萬美元”鞋圈“老炮”揭祕狂潮背後

【篇一】

從鞋圈“小白”到“老炮”

球鞋變成了看不懂的金融產品

和記者想象中的“老炮”形象不太一樣,今年剛讀大三的杭州男生小簫,穿着大T恤,五分褲,留着小鬍子,打扮簡單隨意,除了他腳上那雙藍白相間的球鞋。

這是他“入圈”六年以來最成功的一筆投資——買下來時一千多元,現在網上的市價已經達到四萬多元人民幣,溢價四十多倍。

一旁,碼着半面牆的鞋盒,有原配的紙盒,也有潮牌鞋盒,原價298元一個,小簫沒搶到,從別人那裏轉手買來的,一個666元,目測有十幾個,亞克力材質。

鞋盒裏,整整齊齊擺着一雙雙球鞋,不光有男款,還有女款,甚至還有從別人那裏收來的舊鞋。這些鞋,小簫幾乎都不會穿,只是買來收藏的。

“炒股不如炒鞋?一雙鞋值1700萬美元”鞋圈“老炮”揭祕狂潮背後

“這雙是今年的‘鞋王’;這雙是王思聰同款不同色;這雙是通宵排隊買的;這雙是我自己畫的;這雙上面有刮刮樂;這雙是我聽說不再復刻,從別人那裏買下的二手,結果後來不僅復刻了,新鞋還比我買來的二手價格都低,簡直心態爆裂……”

一雙雙拿出來,摩挲着,小簫能說出每雙鞋背後的故事,這上面承載了他的熱愛和心血。

這半面牆前碼放的十來雙,按照目前的市價,大概有十幾萬人民幣的市值。這些只是小簫所有球鞋中的一小部分。

六年來,小簫和鞋圈一起成長,見證了鞋圈玩法的不斷更新迭代。

小簫從高二開始,每週都會去杭州幾個固定門店排長隊,“買鞋要抽籤,但是這個籤先到先得,一些熱門款,凌晨3、4點就得去排隊。抽到籤後,等於有了一張球鞋票,這張票現場就可以轉手,根據尺碼、型號溢價不同,基本在一千以內。”

靠着轉賣鞋票,高中的小簫每個月都能掙個5千塊左右零花錢。這是最初級的“小白玩法”。

“進階版就是,比如某款熱門鞋在這家門店發售100雙,僱幾十位阿姨一早就去排隊,總能拿到二三十個號,拿到號的阿姨一人報酬200元,沒拿到號的50元,但是每個號哪怕溢價800元轉手出去,一上午就能掙個一兩萬。”

膽子更肥的,則會“翻牆”去國外的電商網站上下單,找轉運公司,運個幾十雙回來,週期大概一個月左右,一次能有5、6位數的收入,可是一旦被海關查到,則血本無歸。

而如今的勢頭,所謂“高階版”玩法,已經讓小簫這位“老炮”也有些望而卻步了。

比如專做球鞋交易的APP nice上,根據鞋款選擇下單後,可以選擇寄存在nice倉庫,付款完成後,商品立刻確認交易成功,可直接進行二次出售。

“就等於說,你球鞋都不用拿到手,就花錢買一個交易名額,瞬間就可以掛單賣出去,無實物即可交易。這還是鞋子嗎,這完全就是金融產品。”

溢價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鞋王”背後的增值空間是怎麼來的

在小簫工作室的鞋牆裏,最頂上的那雙,擺放着號稱今年的“鞋王”——41碼的AJ倒鉤高幫款,今年5月11日發售,原價1299元,小簫在平臺上買來時的價格爲5500元,且越“黃金”的尺碼越貴。

“炒股不如炒鞋?一雙鞋值1700萬美元”鞋圈“老炮”揭祕狂潮背後

在小簫買鞋的App nice上記者看到,頁面上不斷刷新“求購”以及“成交記錄”,求購價從高往低排序,截至發稿前,最高求購價爲16601元;成交記錄裏,最新成交價則爲16600元的41碼,相比原價,整整溢價十幾倍。

“炒股不如炒鞋?一雙鞋值1700萬美元”鞋圈“老炮”揭祕狂潮背後

也就是說,如果小簫現在轉手出去,立刻能賺到1萬多元。

球鞋市場上,這樣的差價已是稀鬆平常,溢價神話的故事此起彼伏。

2017年,售價不到1500元的OFF—WHITE·AJ1很快炒到1.2萬元,這雙紅白相間的AJ1,又在短短兩年後價格一路飆漲到70000元,漲幅超過4500%。

今年2月,一雙300美元的YEEZY Boost 750一週內炒到3萬元,利潤高達1200%。

而據說,目前世界上最貴的鞋,則是紅色的Air Yeezy 2(Red October),此前以1700萬美金的成交,創下球鞋界有史以來的最高拍賣價,成爲“世界鞋王”。

“炒股不如炒鞋?一雙鞋值1700萬美元”鞋圈“老炮”揭祕狂潮背後

8月19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個熱門款的成交金額達到4.5億元,超過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

一位球鞋愛好者小王告訴記者,自己在另一個球鞋交易app上參與了AJ1北卡藍的抽籤,僅發售五雙,還有十天截止,就已有近千萬人次參與,自己的抽籤號排在了第936萬餘位。

“炒股不如炒鞋?一雙鞋值1700萬美元”鞋圈“老炮”揭祕狂潮背後

市場之瘋狂,令人瞠目。

小簫說,一雙鞋之所以能成爲“爆款”乃至“鞋王”,背後都有一定的邏輯,尤其在於品牌方和明星效應。

“比如某款鞋還未發售,品牌方在設計過程中,前期會曝出很多諜照,然後到了發售期跳票(說好要發售結果沒發),比如今年這款反鉤,就連跳票三次,吊足消費者胃口。再加上聯名、背景故事鋪墊、名人效應、有多少大牌明星穿過等等,一旦開售,鞋王基本就此誕生。”

對於鞋圈的人來說,像中國新說唱這樣的節目屬於風向標,走嘻哈風、玩說唱的藝人,對於球鞋的帶貨能力和影響力,不亞於李佳琦之於口紅。

“也許有帶貨能力強的藝人穿了某品牌的冷門款(價格跳水、低於發售價或銷量一般的款式),這款鞋一夜之間就能價格飛漲,一鞋難求。也有可能一些很看好的款,由於貨源充足,導致價格跳水,反而砸在手裏,這些都是說不準的。”

“炒鞋”有了交易指數、成交行情

球鞋鑑定師日均收入過萬

在“炒鞋圈”,如今也像股市一樣,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

一級市場就是官方售賣市場,二級市場則是非球鞋官網的電商平臺交易,比如毒、Nice這樣的交易APP,就連美國的二手球鞋交易平臺StockX都準備進軍中國市場。

而“鬥牛DoNew”App上,行情更爲直觀,甚至加入了漲跌幅和K線,頁面佈局十分接近傳統交易所。

“炒股不如炒鞋?一雙鞋值1700萬美元”鞋圈“老炮”揭祕狂潮背後

此外,還有平臺根據24小時的交易額,編制了“炒鞋”三大指數:AJ指數、耐克指數和阿迪達斯指數,分別對應的是這三家品牌廠商的球鞋交易。

炒鞋成了炒股。在暴利的驅動下,爲了防止假鞋氾濫,也帶動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鑑定。

而球鞋鑑定師,則成爲球鞋交易平臺上最神祕也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他一個“真”或“假”,就決定了你這雙鞋的未來命運。

對於球鞋鑑定來說,完整的配套包裝非常重要,如果一雙全新爆款,但是沒有鞋盒,一方面可能被平臺拒絕鑑定,另一方面,即便是鑑定通過,成交價格也將大打折扣。

“就比如這雙41碼的AJ倒鉤高幫,目前市價16600元,如果沒了鞋盒,最多隻值12000。”

“炒股不如炒鞋?一雙鞋值1700萬美元”鞋圈“老炮”揭祕狂潮背後

小簫告訴記者,一般鑑定真僞,比較常用的還是毒和nice平臺上的鑑別的服務,尤其是毒APP入局比較早,在鞋圈建立了比較好的基礎,口碑和客羣都有了長年的累積。

“在平臺上購買的,會贈送鑑定服務,非平臺購買的,只要預約鑑定師,拍鞋體的詳情照片發給鑑定師,根據鞋盒側標上的貨號代碼信息、外觀、內部走線等等,幾秒乃至分分鐘就能出結果,鑑定費只需5元。”

但是平臺上的鑑定需要排隊等待,火一點的鑑定師每天排隊人次能有三四千,這樣算下來, 鑑定費每日收入過萬不是難事。

根據毒APP對外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5月初,平臺有15位鑑定師,累計鑑定超過1620萬件。

【篇二】

馬克思說過,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挺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麼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可如果是幾十、上百乃至上千倍的利潤呢?

天價球鞋炒到最後,並不是爲穿,而是爲奇貨可居。

可這樣看似火爆的市場和行情還能維持多久?“鞋炒不穿”屢屢登上熱搜,越來越多圈外人士開始關注炒鞋,是否會加速泡沫的破裂?最後又是誰來爲此買單?

一漲價就被低價掃貨,一降價就被全額退款

球鞋賣家苦着臉:這日子沒法過了

本以爲,這樣瘋狂的買賣行爲,能讓球鞋商家賺得盆滿鉢滿,可記者調查瞭解後發現,對於非官方直營的經銷商賣家來說,反而苦不堪言。

在電商平臺上開球鞋網店已經十餘年的賣家老餘,一聽記者採訪炒鞋的事,哭喪着臉開始訴苦,“我太難了,我們這些賣家都太難了,一些規模小店的店鋪,都關店不知道多少家了。”

老餘從最初玩虎撲、論壇,再到淘寶和如今的球鞋交易平臺,因爲喜歡球鞋,纔開起了網店。原先風平浪靜,還能賺點錢的日子,從去年開始被打破,節點正是“毒”和“nice”這樣的球鞋交易平臺風靡起來的時候。

在球鞋交易平臺上,不同款式、顏色、尺碼的價格隨時都在波動,求購者多則價漲,出手者多則價跌,跟股票交易一樣的原理。

“所以就造成,只要他們平臺上某款鞋一漲價,我們賣家還沒反應過來,就會瞬間湧進大波人來低價掃貨,轉手拿去平臺上售賣賺差價;可是一旦降價,就立刻申請退款。”

老餘說,原本賣家都有自己的銷售節奏,比如庫存有1000雙,先溢價200元,預售100雙,再根據市場行情,以預售的方式進行調價,或漲或減。

可一旦被掃貨,庫存瞬間就被清空,自己原本的銷售節奏全被打亂。

“這還不算什麼,如果買家賺了錢,他們也就不說什麼,如果買家還沒收到貨就降價了,他們馬上就來申請退款,這就造成店鋪鏈接退款率居高不下,影響我店鋪的權重,導致店鋪排名靠後、買家搜索不到,別說影響銷量了,這是影響生存啊。”

老餘爲了防止被掃貨,也不是沒想過辦法。

“像毒app上,個人賣家交易要通過平臺鑑定驗證真僞,而平臺對包裝卡的很嚴,如果盒子有破損之類的,很有可能鑑定不通過。”老餘開始給鞋盒蓋上“XX店,僅供個人買家,杜絕炒鞋”的字樣。

可炒鞋販子不幹,不僅會要求退款,更有甚者,會要求老餘按照平臺上的實時交易價格給補貼差價,否則就去投訴。

長此以往,老餘不勝其煩,更是苦不堪言,“絕大部分的精力都在應付這種破事上了,還叫人怎麼做生意。”

培養了四年的主管成了“家賊”

年利潤率從10%降到如今不足4%

最令老餘痛心的,還不僅是金錢和時間上的損耗,而是人情。

老餘此前的客服女主管跟了老餘四年,算是店裏百來號員工中工資最高的心腹之一。可沒想到,因爲炒鞋平臺太火,主管按耐不住利益的引誘,和老公一起暗度陳倉。

“她先給自己設置成店鋪vip9折拿貨,而且她那邊能看到我所有的真實庫存,一次拍幾十雙,拿去毒上賣,3個月拍了20多萬的貨品,還都是9折拍下的。後來有款式降價,她怕砸手裏,又拿回來退,管倉儲的員工無意告訴我,我才知情。”

老餘說,自己是含着淚把她開除的。“按說你作爲客服主管,看到其他平臺漲價了,第一時間就應該來提醒我趕緊調價,保護店鋪利益,怎麼還能自己賺起差價,眼睜睜看店鋪蒙受損失呢?”

如今,老餘對這樣的局面依然無解,要麼就得24小時盯着各個平臺的交易數據,實時改價,這實在喫不消,就只能把網店所有“尖貨”全部下架,只賣“普貨”,“尖貨”只能掛在球鞋交易平臺上出售。“真的是逼良爲娼啊!”老餘無奈自嘲。

在老餘看來,現在販子和顧客之間的界限已經很模糊,“全民皆可販”,這對行業是很大的傷害。

“一些抗風險能力弱些的小店鋪,關停的、退圈的不計其數,我們也不想做這種投機倒把的事,只掙該掙的錢。而且這樣的風潮,讓真正喜歡球鞋的人,也只能花高價去買。”

老餘這兩年店鋪年利率直線下降,從原本的10%,降到現在不足4%,“這種生意,還有誰願意做呢?”

有玩家給自己找好了後路

學文物修復的做起了球鞋修復

炒鞋風還會刮多久?會一直熱下去嗎?

對這一點,小簫倒是看的蠻開,“只要有人在玩,這個市場就會一直在,但價格會不會一直虛高,這就很難說了。”

小簫早早就給自己想好了後路——在濱江就讀的學校旁申請了一間工作室,大學學文物修復的他,埋頭做起了球鞋修復,還開了網店,

十餘平米的工作室裏,除了小簫自己收藏的球鞋,桌子上還擺放着五六雙舊球鞋,那是別人寄來,請小簫幫忙修復的。一旁,有各種顏料、修補工具。

通常接到的訂單,大都是開膠、爆漆、裂紋、麂皮褪色等,根據修復的難度和週期定價,每天都有三五個訂單,月成交額總有萬把元。

小簫一邊跟記者閒聊,一邊隨手拿起一雙白鞋開始修復,磨邊、清潔、開膠、上膠,有條不紊。“像這種鞋頭開膠的,不能直接粘,要先處理乾淨,再修復上面的劃痕,大約三到五天能修好,收費三四百左右。”

“炒股不如炒鞋?一雙鞋值1700萬美元”鞋圈“老炮”揭祕狂潮背後

小簫說,真的喜歡球鞋的人,哪怕穿再破再舊都不大會扔掉。之前小簫修過一雙破到宛如打過仗一樣的鞋,幾百塊買來,修復好以後,1500元轉手出去。

“趁着球鞋市場現在還火爆,應該趁着這波熱度帶動發展周邊產業。市場也許已經飽和,與其在泥潭裏摸爬滾打,不如在一旁掉泥鰍。”

原本炒股的母親,也在小簫的帶動下,關注起了球鞋圈,準備“入坑”。

小簫告訴記者,過段時間,他也許會去開個抖音號,專門介紹球鞋穿着過程中的問題、怎麼保養等等,說不定也能火起來。

專家:如果想着靠炒鞋賺錢

自己往往會成爲那個泡沫

有業內人士表示,面對越來越火的“炒鞋”市場,對很多炒鞋的散戶而言,因爲實力有限,只能淪爲收割對象。

而那些真心喜歡鞋子想買來穿的人,則不得不與幾十上百萬人去爭搶幾千雙球鞋,最後只得高價入手心儀的物品。

“說炒鞋穩賺不賠的人都是外行,在2015年之前,10個人裏9個人賺錢,2017年之前也是一半。就在這兩年,炒鞋變成一個很有風險的行業,因爲一雙鞋你很難買到原價,你以市場價去買,就只能是看它跌還是漲,就跟買股票一樣,真的有點賭博性質。現在炒鞋10個人有7個人賠錢,只有大商家可以賺錢,小商家就叫割韭菜。”國內球鞋界KOL夏嘉歡日前公開表示。

在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萬喆看來,飢餓營銷的方式只能製造心理稀缺效應,不可能製造真正的價值稀缺性。

知乎金融科技領域大v半佛仙人表示,一個產品有炒作的價值,最起碼要有一個保底的價值在那裏,可以隨時換成錢或者生產物資的東西。一個沒法控制產量的市場,炒作價值爲0。“消費主義的典型特點就是鼓吹消費等於社會地位,這是典型的消費主義陷阱。如果想靠着炒鞋賺錢,到最後往往自己會成爲那個泡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