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就是介入科团队制订的第二步,因患者梗阻性黄疸,胆汁淤积于胆道内,第一次术中抽取患者胆汁为胆汁泥,颜色为墨绿色,内含杂质较多,且胆管明显扩张,若直接行胆道支架植入则并发症风险大,也许会出现支架移位、堵塞等,所以待淤积于胆道内的胆汁得到充分引流且颜色呈清亮金黄色后方可行胆道支架置入术。“肝门部胆管癌常起病隐匿,出现临床症状时,多已失去外科肿瘤切除指征,且外科高位胆肠吻合手术难度及风险均较大,随着介入放射学发展,目前PTCD已成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和必要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预后。

近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一名85岁的姬老太太实施了“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家属及患者非常满意。

不久前全身皮肤发黄85岁的老太太,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全身瘙痒来该院介入科就诊住院。

接诊后,介入科主任张伟主任详细了解情况后,安排患者行上腹部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等相关检查,提示:肝门部胆管占位并肝内胆管扩张,高度怀疑肝门部胆管癌。

肝功能检验结果为:总胆红素177.7∪mol/L,直接胆红素131.92∪mol/L,谷丙转氨酶335U/L,谷草转氨酶438U/L,各项指标均显示异常。张伟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老太太症状及相关检查,确诊为:梗阻性黄疸,肝门部胆管癌。

难度

由于患者高龄,且梗阻位置高,病情进展迅速,如果不及时解除黄疸,黄疸进一步进展,会对肝、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加重损伤,导致机体衰竭甚至死亡。如果用外科高位胆肠吻合手术解决梗阻性黄疸,难度及危险性较大。

难度

怎么办?

介入科张伟主任带领刘宝辉等介入科团队讨论后,制订“两步走”治疗方案。

首先决定采用介入科团队最擅长的“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对胆道内的胆汁进行内、外引流。也就是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定位肝脏轮廓,快速成功穿刺肝内胆管。

术中

胆道造影显示胆道扩张明显,肝门部胆管完全闭塞,故置入胆道内外引流管进行引流,手术非常顺利。为使淤积在胆道内的胆汁流出来,遂转入病房后继续引流,术后胆汁引流通畅。

术中顺利穿刺肝内胆管

术中造影肝门部胆管完全闭塞

打通胆管闭塞段,胆道内外引流管置入顺利

术后第3日

复查总胆红素由术前177.7∪mol/L降至123∪mol/L,恶心、呕吐、腹痛症状消失,腹胀明显缓解。老太太好转出院,嘱咐家属两周后来院复查。

术后两周来院复查

全身及巩膜黄染程度较前明显下降,胆道引流管在位通畅,引流胆汁为清亮的金黄色。与家属沟通病情后行“胆道内引流(胆道支架置入术)”,让胆汁经支架流入十二指肠,既便于日常护理,减少外流管带来的不便,且其与生理性胆汁引流较为相似,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为什么不在第一次直接行胆道支架置入术一步到位呢?

这就是介入科团队制订的第二步,因患者梗阻性黄疸,胆汁淤积于胆道内,第一次术中抽取患者胆汁为胆汁泥,颜色为墨绿色,内含杂质较多,且胆管明显扩张,若直接行胆道支架植入则并发症风险大,也许会出现支架移位、堵塞等,所以待淤积于胆道内的胆汁得到充分引流且颜色呈清亮金黄色后方可行胆道支架置入术。

术后50日来院复查

总胆红素15.8∪mol/L(已降至正常范围),谷丙转氨酶71U/L,谷草转氨酶67 U/L,肝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老太太面色红润,精神佳。

“老太太现在还能下地干活,我们家人真没想到效果这么好,感谢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谢介入科团队”。家属兴奋的说。

姬老太太和家人同介入科医护人员合影

“肝门部胆管癌常起病隐匿,出现临床症状时,多已失去外科肿瘤切除指征,且外科高位胆肠吻合手术难度及风险均较大,随着介入放射学发展,目前PTCD已成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和必要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预后。现代抗肿瘤治疗的理念应为生命与质量并存,只要处理好肿瘤所引起的相关致命性并发症,患者仍可在一段时间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介入科主任张伟说。

通讯员:王莉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