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紳,運用財富和社會關係,加緊與地方官的聯繫,並通過慈善和供養來強化公共形象。成功做到上述幾點的家庭,即便不送其子孫參加科舉考試,也能夠維持自身在地方的顯赫地位,不過這些家族的兒子或女婿遲早要以功名來維繫家族的地位。這些先決調價意味着士紳永遠都不會成爲貴族,因爲後者是生而享有精英地位的人。

  士紳,是擁有土地的精英,享有低估給予的特權,且被期待着要負責掌管地方事務。其大量崛起在16世紀,當時他們進一步介入商業化經濟與地方管理,讓他們無疑地成爲鄉間的支配階級。士紳這個詞語,不只包括擁有科名的成年男子,也包括他們的妻子、後代,和部分的旁系親屬,以及父系祖先曾獲得功名者。

  隨着時間的變化,狹義範圍的紳衿,即在科舉中取得功名者,與廣義範圍的地方精英,逐漸融合在一起。那些通過科舉並得到官方任命的人通常在財務上也因此成功,並且以他們新獲得的財富來投資家鄉附近的土地。這些在科名有所成就的人幾乎一開始就是來自有閒或經濟上比較寬裕的羣體,因爲這些家庭可以負擔的起投資數年的教育在子嗣上。誰是作爲一個社會階級的士紳?

  如何在這些人羣中劃分界限?最有價值的思考方向和指標可以從他們的收入來源開始。其中最大的來源是私人投資,最多也最常一開始投資在土地上,但也有投資於當鋪或其他形式的高利貸。接着也許是可稱作官方收入的部分。如果他們在朝當官,這些收入包括官俸、養廉銀和各式各樣的陋規。如果他們是縣學或府學的學生,或許會有國家發放的廩餉。但在帝國晚期日益重要的是,利用士紳主要的資產,即讀寫能力賺取各種收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