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Mao说说:

有些人常常活在“我以为”里,想当然地把“片面的想法”当成“全局的事实”。结果,追求什么就被什么绑架,喜欢什么就被什么奴役。

为何会做错?走错?就是因为看不见真相和源头。

为何看不见?就是因为太多的“我以为”盖住了心智中本有的“清晰度”。

浮游、蚂蚱、青蛙、老虎又和大雁

01你在几层,就应该看到几层的风景

有这样一个童话故事。

一个小小的蜉蝣,生命周期只有短短一天。早晨的时候,蜉蝣和蚂蚱交了朋友,玩了一整天天。到了黄昏时刻,蚂蚱恋恋不舍地说我要回家了,明天早上见。蜉蝣很纳闷,问蚂蚱:什么叫明天?为何还有明天?蜉蝣的生命只有一天,它从未见过明天。

第二天蚂蚱又跟青蛙做了朋友。到了秋天,天气逐冷,青蛙说:我要回去睡觉了,明年春天见。这次蚂蚱迷惑了,问:什么叫明年?怎么还有明年?蚂蚱只有几个月的生命,这就是它整整的一生。

第二年惊蛰时醒来,青蛙认识了老虎。在山脚下,它陪老虎玩了一段时间。直到老虎说:我要回到山上了,我是山头的首领,我不能不在。这次青蛙迷惑了,什么叫山上?为什么做首领?青蛙不知道什么是山头,也不知道什么叫“占山为王”,更不明白作为老虎,作为兽中之王应有的担当。

后来老虎又和大雁做了朋友。到了冬天,大雁说:我要到南方过冬了。老虎迷惑了,为什么要去南方?冬天不也很好吗?老虎只能在一个山头占山为王,见不到五湖四海的风光;而大雁却能领略不同地方的春华秋实。

从这个童话故事可以看出:从蜉蝣到蚂蚱、到青蛙、老虎、大雁,五种动物所处的层面不同,因而格局和境界不同,对春夏秋冬的理解就不同,整个生命所呈现的景象自然完全不同。

盲人摸象,都只是“看”到了局部

02许多人总活在自己的局限思维里

人们往往活在“我以为”里,但这些“我以为”未必就是客观的、全面地、真实的。

实际上,那些归罪于外的思维、只看表面不看真相的思维、只看局部不看全局的思维等等,都属于局限思维。

如果你把自己的认知牢牢地建构在三维以下,别说去N维,连四维你都触摸不到。

三维认知的生命一个最大的痛点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奈,这无形当中会给你的生命抹上一层紧张和匮乏感,总感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于是拼命地争,拼命地干,拼命地去为自己贴上各种“我”的标签。

实际上,超越三维,到了第四维,时间就是个变量,我们可以顺着时间轴随意的移动。所以,知道自己的不知道、不客观、不全面才是一个人真正觉悟的开始。

大家对盲人摸象的故事都不陌生,如果一个盲人摸着大象的尾巴,由此构建一个认知:大象是一根绳子。这位盲人倘若没有机会通过别的方式来了解大象的全貌,那么他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信念:大象就是一根绳子,不可能是其它。

我们知道,这位盲人只是摸到了大象的局部,他对大象的认知是局限的,同时,他基于此建立的信念是带有限制性的,那么他终将活在这种局限性认知里。

现实中,我们往往都习惯于归罪于外啊!

比如,工资没涨,不是自己表现不够好,是领导不公平啊。公司搞砸了,不是自己不行,是经济不景气啊。员工流失,不是内部管理不善,是员工太浮躁……。太多原因了!把责任往外推,把一切问题的根源归因于外部因素,而非自己。

也许,只有在遭遇金钱方面的挫折时你才会去寻找生命的真相,或许因为感情方面的挫折你才会踏上心灵成长之路。挫折会迫使你停止奔波,让你向内去认识自己。

在起起伏伏的日子里,我们渐渐会忘记自己是谁,麻木地体验着各种限制、无能、脆弱与匮乏。在有限的世界资源中挣扎求存,幸福和快乐似乎总操控在别人手里,或是自己的价值要取决于他人的世俗评判。

一只蚂蚱只能看见蚂蚱的世界

03你才是一切的根源

说到底,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我们的局限认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认知,认知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世界上的吵吵闹闹,无非是人们认知的叽叽喳喳。

我们需要知道,我们对自己所造就的生命道路应负有百分之百的责任。是我们自己相续累积的想法创造了自己生命中的每个当下。

困扰并非来自某些人、某些事、某些场景,而是来自对这一切的思虑和认知。你也许应该认识到,你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全息图,都是幻象,都是你内在认知的投影。你的认知才是真正的源头。

似乎,早在数千年前,人类意识的巅峰就被释迦牟尼佛、老庄、孔孟、苏格拉底、耶稣基督等历史上的圣哲到达过,他们留下来的言行录就成了永恒的经典,成为指引人们到达同样境界的线索。在数千年后的今天,科学似乎正在验证他们共同的发现。

也许,我们静下来可以问自己:我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跟谁的内在认知有关?想要改变命运,改变现状,那就要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

这,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一切外在都是内在认知的投影

@结语:你就是自己生命和事业的董事长和教务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