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荐读 | 蹭资源定高价,“博物馆游学”猫腻多……

来源|共青团中央

导读

夏令营本身是为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一项活动。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商家借夏令营之名将手伸向家长的口袋。乱收费、蹭资源等夏令营乱象纷纷出现。

一些看似高端、收费不菲的“游学”“夏令营”项目鱼目混珠,靠网上内容拼讲解词,甚至蹭免费资源“收费游学”,质量、价格等监管问题也属空白。

◇ 现状:市场缺监管,定价无上限◇

1. 各博物馆、文物部门对于类似活动没有审批和监管权;

2. 工商部门:“夏令营”“国内游学”等尚未纳入企业经营范围类别;

3. 价格监管平台接线员:类似活动完全是市场定价,没有上限。

“我是小木匠”主题夏令营火热招募;“中国通史”学习体验营名额紧俏;“龙的传人”故宫深度研学……伴随着中高考中传统文化试题增加,今年暑假打着博物馆、传统文化旗号的“游学”“夏令营”活动不少,且大多收费不菲。

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听上去很高端的游学项目鱼目混珠,靠网上内容拼讲解词,只要“动手”就标榜“工匠精神”,甚至蹭着免费资源“收费游学”……不仅如此,这些游学项目的质量、价格等监管问题也属空白。

来源:网络(图本无关)

蹭资源志愿者转脸办班

即将升入初中的刘杰,去年参加过类似的博物馆游学活动,进了展厅,他发现带队老师就是照着说明牌念,同学们的问题也解答不了,“挺没意思的。”刘杰说。

还有的“游学”更省事。在国博、自然博物馆展厅中,一些“游学”带队老师,会给学生发“任务单”,然后解散,让学生从说明牌上寻找答案,还美其名曰“自主发现”。在国博,一位组织学生参观的“老师”一本正经地指着骑驼乐舞三彩俑“胡说”:“这件唐三彩造型很生动,大家可以想想当年人们会把它摆放在哪儿呢?书房、卧室,还是会客厅?”但实际上这是陪葬品。

一位博物馆负责志愿者管理的工作人员介绍,有些培训机构会提前派人来当志愿者,“因为每次新展览开幕前,博物馆会请专家为志愿者义务培训,并且提供大量相关背景素材。这些人拿到了内容后,转脸儿就到培训机构办班,收费讲解。”这位工作人员说,对于这种行为,博物馆很难甄别,发现了也只能劝退。

听讲解两个小时收399元

五花八门的博物馆“游”收费不菲。“10天带孩子走遍中国历史”暑期班,非会员标价每人3550元;“深度讲解故宫(含珍宝馆)”每名儿童报价88元起(不含门票)。还有一些个人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发布针对孩子们的博物馆暑期讲解,收费百元起步。

今年暑假,一些旅行社打出“国博《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研学之旅深度讲解高端团”的广告,大约2个小时讲解收费399元。主办方描述,“资深讲师,多次给高校做专题培训”“学识丰富,极富感染力”,但并未明示讲解人员的相关资质等。一位学生家长抱怨:“这收费快赶上家教了,也不知道水平怎么样。”

缺监管市场定价无上限

想了解“博物馆游学”的质量,还真没地儿问。

北京市教委发布的2018年暑假工作通知中明确:加强对夏令营的管理。各区教育部门要明确“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各个学校组织夏令营要在区教委报备。

但非校办的“博物馆游学”质量、价格到底谁来管?记者先后拨打教育部门、文博部门、物价局、工商部门等9个服务热线,均未得到明确答案。96391教育咨询服务热线接线员建议记者向各区教委“社会力量科”咨询,记者拨打后,被告知“并不负责相关业务”“到底谁负责不清楚”。各博物馆、文物部门对于类似活动也没有审批和监管权。工商部门则表示,目前“夏令营”“国内游学”等尚未纳入企业经营范围类别。

至于收费问题,价格监管平台12358热线接线员表示,类似活动完全是市场定价,没有上限。参加与否决定权在家长,建议“货比三家”。

延伸阅读

免费博物馆门前黄牛公开卖票

本可通过提前预约领取或现场凭身份证换取的免费门票,竟然被票贩子以每张30元的价格,出售给急于进场和不知情的游客。上周六,记者就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门前,遭遇了这样的“黄牛”。

14日上午十点半,气温陡升,自然博物馆刚刚开门一小时,现场换票处却已经排出了长达百米的队。记者推算了一下队伍前进的速度,若此时到队尾排队,约1小时后可以拿到门票。由于限流,拿到门票之后,还要再到检票口排长队,至少还要半小时,才可以进入博物馆。

“没提前预约吧?我这有票。”似乎是看出了记者眼里的“焦急”,一名中年男性票贩子主动上前搭讪,他斜挎着的包里,装满了门票和身份证,“我这票也是提前用别人身份证预约领出来的,卖给你30块钱一张,花钱买时间,划算!”据这位票贩子讲,自己早晨领了50张门票,没想到仅一小时就几乎卖光了,多亏其他同行手里票多,能匀给自己一部分,“天气越热,生意越好!”当记者表示自己团队人数较多,希望得到优惠时,票贩子则回答:“团购,25元一张,也可以直接给你提供预约好的身份证,进去了再还我。”

为了维持秩序,博物馆出入口都有保安值守巡逻。然而,看到票贩子兜售免费门票,保安们则无一例外地选择把视线转向别处,似乎是对这种现象“见得多了”。于是现场出现了十分“戏剧化”的场面:保安从北向南巡逻,而票贩子则从南向北售卖,就在两人即将迎头相遇的时刻,保安转个弯,朝另一个方向巡逻了,而票贩子,则依然在用敏锐的目光寻找客户。

记者观察了这名票贩子一小时,期间,他总共卖出了五次票,其中的四次,都是卖给带孩子、急于进场免受暑热之苦的家长。保安无动于衷,票贩子肆无忌惮。

“我来之前查了攻略,说是在你们手里买票就是20一张,你咋卖30?

出境游学,只游不学真急人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28日 17 版 记者:李素利 欧阳洁)

来源:人民视觉

伴随留学热和海外游升温,让孩子趁着暑假出国游学,借以熏陶世界文化、开阔个人眼界,已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美国常青藤名校游学营”“英国顶尖贵族公学暑期拓展”“澳洲暑假亲子夏令营”……假期游学的触角延伸到各大洲名胜,游学机构火爆招生,家长趋之若鹜。

但出境游学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花不菲的费用游逛一趟,能得到什么?来一场真正的高品质游学又要做哪些准备?家长们心里未必有一本明白账,不少人还遭遇走马观花式的伪游学。在出境游学市场规模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家长、机构和监管部门如何能让孩子们游出去、学回来,不虚此“游”?

◆游学引发攀比心◆

跟风去,选择难,家长陷入“别人都去了,我也要去”的心态,对出境游学的目的、方式和内容缺乏成熟考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国门、学在名校”,出境游学成为增加孩子阅历的最时髦方式。有数据统计,2016年游学行业市场空间约300亿元,未来5年还将保持30%到50%的复合增速。

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暑期出境游学,很多家长都坐不住了。北京一家科技公司职员李元说,现在参加国内的夏令营还不行,得去国外,要是没出国走一趟,都该成“非主流”了。

别看李元的儿子只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但他班上90%的同学都已经去过不少国家游学。之前李元认为孩子岁数小,不放心让他单独出门,这回看起来等不得了。“假期一结束,孩子们就会在一起讨论谁去的国家好玩,没去游学的同学无形之中被隔离在外,不但在同学面前没有谈资,还有可能被同学瞧不起。”李元说,今年一定要给他儿子报个出国游学项目。

但是,去哪个国家?报什么类型的夏令营项目?李元心里其实没谱。有些项目看起来行程差不多,内容也近似。“选择其实挺难的。看宣传页吧,感觉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课程比较充实,有的师资比较专业,有的价格比较优惠,各有特点。最主要的是我自己也没想好,这出国游学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些什么?花了不少钱,最后总得学点东西吧?但是这短短几天,能干什么呢?”下决心去不难,到真要出手做选择时,李元反而踌躇不定。

自己拿不准,就问问身边的朋友们吧,毕竟口碑传播好过机构推销,但一圈问下来,李元心里更没底了。有人说,美国好,文化包容性强,能提升孩子眼界和思维方式,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人说,英国好,能感受传统教育,孩子去了能了解几所名校的悠久历史,对以后学习也是一种激励;还有人说,澳洲好,文化多元,体验和交流内容更加丰富……

临到暑假前期,李元在小区附近看见一家机构做美国暑期名校游宣传推广,有不少人咨询,他凑近细问了内容安排,感觉机构还比较专业,便当场给儿子报了名。李元说,了解完一轮,还是云里雾里,哪个项目都差不多,那就随便报一个吧。

李元这番周折是出境游学家庭的典型经历:迫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家长们无形中陷入“别人都去了,我也要去”的攀比心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盲目跟风后,不少家长对出境游学的目的、方式和内容缺乏成熟的考虑。

◆重游轻学不省心

“在学校走一走,草坪上坐一坐,就叫走进名校?”机构宣传花哨,不少游学成了旅游项目的昂贵“变体”,“学”没游成,光安排购物了。

游学的出发点本是希望让孩子亲身感受世界的多元和文化的差异,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然而,不少出境游学家庭遭遇各种窘境,花了大价钱,却没得到满意的体验。

“去国外名校学习挺好,但最担心的是名不副实。”在深圳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陈广胜说,去年他看到一家旅行社组织的英国游学项目,宣传页上写“80%国际学生同行”。出国游学要的就是这个氛围,陈广胜二话没说给女儿报了名。

但是当女儿到英国后,所经历的跟旅行社的承诺完全不一样了,非但没有安排入住广告中说的国际学校,所谓的国际学生更是子虚乌有,上课就是找了一间华人开办的学校,请几个外国人来陪孩子们聊聊天。“在学校走一走,草坪上坐一坐,就叫走进名校了?吃饭多半在中餐馆,住宿在华人开设的旅馆内,就叫全面接触英国文化了?”陈广胜说,这跟当初报名时看到的往期课堂视频和图片差距太大了,既没有国外名师课堂展示,也没有与国际学生的高效互动交流。

“只能吃了亏往肚子里咽。宣传时说得好听,但细想想,一家旅行社哪有那么大能耐和当地学校深入合作?以后找游学项目真的不能被宣传册上花哨的噱头迷惑了。”陈广胜说。

“游”大于“学”,出境游学成了旅游项目一个昂贵的“变体”。山东济南的公务员韩春去年给女儿报名参加一个海外游学项目。本来全家人对游学充满了期待,想早早做好准备。几次给旅行社打电话,询问注意事项,旅行社以项目很成熟、请放心等待为由,一直拖延。

“孩子出去一次也不容易,希望提前了解游学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韩春说,但旅行社没做此方面的指导和安排,每次打电话给他们,也问不到什么相关信息,让人抓不到头绪。

直到出发前3天,旅行社才告诉韩春一家集合地点和应带物品,相关信息与游学关联性不大,倒是和平时出国旅行没什么两样。“出去后就发现不对劲。不少学习、交流环节都因为这个那个原因取消,反倒增加了一堆购物环节,就在各个大小商店之间游荡。‘学’没游成,光去购物了。”韩春说,出国买东西还用得着旅行社安排吗?这一次,前后报名费就花去6万多元,几乎相当于他半年的收入。现在旅行团加个“游学”的名头就能售价暴涨,但实际上只是普通旅游。

韩春说,听一位多次带队游学的旅行社朋友介绍,一个报价5万元的美国项目,旅行社至少可从每人次项目中获利逾万元。“虽说为了孩子教育,该花钱时要花,但这游学价位对一般家庭来讲,压力确实有点大,其中多少是名副其实的,真的很难说。”韩春感叹。

◆强监管要下狠心

应当明确规定机构资质、服务规范和师资审查,家长结合自己孩子的需求和特点,跟孩子充分沟通,选择合适的目的地,也要研究游学项目每个细节。

出境游学需求大、市场旺,各类机构不断冒出,既有旅游机构,也有教育机构,还有二者相互融合的新兴机构,让人眼花缭乱,至今却没有规范的行业准则,以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目前,境外游学组织方还没有专门资质认证,不少机构看到红利都希望来分一杯羹。从监管主体看,主要由工商和旅游部门负责,教育部门几乎没有介入,游学机构、从业师资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行业规范不清晰,资质认证无统一标准,加之监管不力,会滋生虚假宣传、责任欠缺、收费过高等问题。

规范游学市场,关键是尽快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服务性标准。戴斌说,一些国家对游学有专门的条文,对机构资质、服务规范、师资监管等都有明确规定,我们也可以借鉴,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主管部门的职责定位,规范师资的资质审查,完善机构监管,可以尝试把境外游学纳入出国旅游范围内管理,与游学热门国家签订协议,确保游学过程安全。

具体来说,制度规范中应明确教育、工商和旅游部门的职能范围,加大教育监管,以“学”和“获”为依据建立游学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考核相关游学机构,不合格者直接取消相关业务,确保游学质量。同时,加强监管,减少制度漏洞,杜绝出现家长维权时各部门互相推诿的局面。

规范监管,家长也有责任。北京微创博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虎纹说,在签订游学合同前,家长应当事先向有关部门了解负责此次国外游学的旅行社是否具有承办出境游的相关资质,若没有,应向游学机构提议更换旅行社,并向有关部门举报此违规行为。从开始签订合同到游学结束,家长们应从保护自我权益做起,不当“甩手掌柜”,时刻监管,促进游学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对境外游学,家长要有正确认识。戴斌说,游学是让孩子体验世界各地的文化、生活和教育,不断提升素养,不必为了去而去,更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结合自己孩子的需求和特点,跟孩子充分沟通,选择合适的目的地,也要仔细研究游学课程、线路、住宿等细节,与孩子共同做好游学功课。

机构责任不可少。王虎纹说,旅行社有责任和义务提前将完整的行程安排和具体线路告知家长,并适度对目的地国家的风情文化进行普及,也应提前告知家长应做的知识储备和安全常识,这样游学才不会盲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