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薦讀 | 蹭資源定高價,“博物館遊學”貓膩多……

來源|共青團中央

導讀

夏令營本身是爲豐富學生課外知識,培養學生獨立能力的一項活動。然而,近幾年來,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導致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商家借夏令營之名將手伸向家長的口袋。亂收費、蹭資源等夏令營亂象紛紛出現。

一些看似高端、收費不菲的“遊學”“夏令營”項目魚目混珠,靠網上內容拼講解詞,甚至蹭免費資源“收費遊學”,質量、價格等監管問題也屬空白。

◇ 現狀:市場缺監管,定價無上限◇

1. 各博物館、文物部門對於類似活動沒有審批和監管權;

2. 工商部門:“夏令營”“國內遊學”等尚未納入企業經營範圍類別;

3. 價格監管平臺接線員:類似活動完全是市場定價,沒有上限。

“我是小木匠”主題夏令營火熱招募;“中國通史”學習體驗營名額緊俏;“龍的傳人”故宮深度研學……伴隨着中高考中傳統文化試題增加,今年暑假打着博物館、傳統文化旗號的“遊學”“夏令營”活動不少,且大多收費不菲。

但記者調查發現,這些聽上去很高端的遊學項目魚目混珠,靠網上內容拼講解詞,只要“動手”就標榜“工匠精神”,甚至蹭着免費資源“收費遊學”……不僅如此,這些遊學項目的質量、價格等監管問題也屬空白。

來源:網絡(圖本無關)

蹭資源志願者轉臉辦班

即將升入初中的劉傑,去年參加過類似的博物館遊學活動,進了展廳,他發現帶隊老師就是照着說明牌念,同學們的問題也解答不了,“挺沒意思的。”劉傑說。

還有的“遊學”更省事。在國博、自然博物館展廳中,一些“遊學”帶隊老師,會給學生髮“任務單”,然後解散,讓學生從說明牌上尋找答案,還美其名曰“自主發現”。在國博,一位組織學生參觀的“老師”一本正經地指着騎駝樂舞三彩俑“胡說”:“這件唐三彩造型很生動,大家可以想想當年人們會把它擺放在哪兒呢?書房、臥室,還是會客廳?”但實際上這是陪葬品。

一位博物館負責志願者管理的工作人員介紹,有些培訓機構會提前派人來當志願者,“因爲每次新展覽開幕前,博物館會請專家爲志願者義務培訓,並且提供大量相關背景素材。這些人拿到了內容後,轉臉兒就到培訓機構辦班,收費講解。”這位工作人員說,對於這種行爲,博物館很難甄別,發現了也只能勸退。

聽講解兩個小時收399元

五花八門的博物館“遊”收費不菲。“10天帶孩子走遍中國歷史”暑期班,非會員標價每人3550元;“深度講解故宮(含珍寶館)”每名兒童報價88元起(不含門票)。還有一些個人通過微信公衆號等發佈針對孩子們的博物館暑期講解,收費百元起步。

今年暑假,一些旅行社打出“國博《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覽研學之旅深度講解高端團”的廣告,大約2個小時講解收費399元。主辦方描述,“資深講師,多次給高校做專題培訓”“學識豐富,極富感染力”,但並未明示講解人員的相關資質等。一位學生家長抱怨:“這收費快趕上家教了,也不知道水平怎麼樣。”

缺監管市場定價無上限

想了解“博物館遊學”的質量,還真沒地兒問。

北京市教委發佈的2018年暑假工作通知中明確:加強對夏令營的管理。各區教育部門要明確“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各個學校組織夏令營要在區教委報備。

但非校辦的“博物館遊學”質量、價格到底誰來管?記者先後撥打教育部門、文博部門、物價局、工商部門等9個服務熱線,均未得到明確答案。96391教育諮詢服務熱線接線員建議記者向各區教委“社會力量科”諮詢,記者撥打後,被告知“並不負責相關業務”“到底誰負責不清楚”。各博物館、文物部門對於類似活動也沒有審批和監管權。工商部門則表示,目前“夏令營”“國內遊學”等尚未納入企業經營範圍類別。

至於收費問題,價格監管平臺12358熱線接線員表示,類似活動完全是市場定價,沒有上限。參加與否決定權在家長,建議“貨比三家”。

延伸閱讀

免費博物館門前黃牛公開賣票

本可通過提前預約領取或現場憑身份證換取的免費門票,竟然被票販子以每張30元的價格,出售給急於進場和不知情的遊客。上週六,記者就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門前,遭遇了這樣的“黃牛”。

14日上午十點半,氣溫陡升,自然博物館剛剛開門一小時,現場換票處卻已經排出了長達百米的隊。記者推算了一下隊伍前進的速度,若此時到隊尾排隊,約1小時後可以拿到門票。由於限流,拿到門票之後,還要再到檢票口排長隊,至少還要半小時,纔可以進入博物館。

“沒提前預約吧?我這有票。”似乎是看出了記者眼裏的“焦急”,一名中年男性票販子主動上前搭訕,他斜挎着的包裏,裝滿了門票和身份證,“我這票也是提前用別人身份證預約領出來的,賣給你30塊錢一張,花錢買時間,划算!”據這位票販子講,自己早晨領了50張門票,沒想到僅一小時就幾乎賣光了,多虧其他同行手裏票多,能勻給自己一部分,“天氣越熱,生意越好!”當記者表示自己團隊人數較多,希望得到優惠時,票販子則回答:“團購,25元一張,也可以直接給你提供預約好的身份證,進去了再還我。”

爲了維持秩序,博物館出入口都有保安值守巡邏。然而,看到票販子兜售免費門票,保安們則無一例外地選擇把視線轉向別處,似乎是對這種現象“見得多了”。於是現場出現了十分“戲劇化”的場面:保安從北向南巡邏,而票販子則從南向北售賣,就在兩人即將迎頭相遇的時刻,保安轉個彎,朝另一個方向巡邏了,而票販子,則依然在用敏銳的目光尋找客戶。

記者觀察了這名票販子一小時,期間,他總共賣出了五次票,其中的四次,都是賣給帶孩子、急於進場免受暑熱之苦的家長。保安無動於衷,票販子肆無忌憚。

“我來之前查了攻略,說是在你們手裏買票就是20一張,你咋賣30?

出境遊學,只遊不學真急人

來源:《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8日 17 版 記者:李素利 歐陽潔)

來源:人民視覺

伴隨留學熱和海外遊升溫,讓孩子趁着暑假出國遊學,藉以薰陶世界文化、開闊個人眼界,已成爲不少家庭的選擇。“美國常青藤名校遊學營”“英國頂尖貴族公學暑期拓展”“澳洲暑假親子夏令營”……假期遊學的觸角延伸到各大洲名勝,遊學機構火爆招生,家長趨之若鶩。

但出境遊學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花不菲的費用遊逛一趟,能得到什麼?來一場真正的高品質遊學又要做哪些準備?家長們心裏未必有一本明白賬,不少人還遭遇走馬觀花式的僞遊學。在出境遊學市場規模井噴式增長的同時,家長、機構和監管部門如何能讓孩子們游出去、學回來,不虛此“遊”?

◆遊學引發攀比心◆

跟風去,選擇難,家長陷入“別人都去了,我也要去”的心態,對出境遊學的目的、方式和內容缺乏成熟考慮。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走出國門、學在名校”,出境遊學成爲增加孩子閱歷的最時髦方式。有數據統計,2016年遊學行業市場空間約300億元,未來5年還將保持30%到50%的複合增速。

看到身邊越來越多的孩子暑期出境遊學,很多家長都坐不住了。北京一家科技公司職員李元說,現在參加國內的夏令營還不行,得去國外,要是沒出國走一趟,都該成“非主流”了。

別看李元的兒子只是小學五年級學生,但他班上90%的同學都已經去過不少國家遊學。之前李元認爲孩子歲數小,不放心讓他單獨出門,這回看起來等不得了。“假期一結束,孩子們就會在一起討論誰去的國家好玩,沒去遊學的同學無形之中被隔離在外,不但在同學面前沒有談資,還有可能被同學瞧不起。”李元說,今年一定要給他兒子報個出國遊學項目。

但是,去哪個國家?報什麼類型的夏令營項目?李元心裏其實沒譜。有些項目看起來行程差不多,內容也近似。“選擇其實挺難的。看宣傳頁吧,感覺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課程比較充實,有的師資比較專業,有的價格比較優惠,各有特點。最主要的是我自己也沒想好,這出國遊學到底能給孩子帶來些什麼?花了不少錢,最後總得學點東西吧?但是這短短几天,能幹什麼呢?”下決心去不難,到真要出手做選擇時,李元反而躊躇不定。

自己拿不準,就問問身邊的朋友們吧,畢竟口碑傳播好過機構推銷,但一圈問下來,李元心裏更沒底了。有人說,美國好,文化包容性強,能提升孩子眼界和思維方式,很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有人說,英國好,能感受傳統教育,孩子去了能瞭解幾所名校的悠久歷史,對以後學習也是一種激勵;還有人說,澳洲好,文化多元,體驗和交流內容更加豐富……

臨到暑假前期,李元在小區附近看見一家機構做美國暑期名校遊宣傳推廣,有不少人諮詢,他湊近細問了內容安排,感覺機構還比較專業,便當場給兒子報了名。李元說,瞭解完一輪,還是雲裏霧裏,哪個項目都差不多,那就隨便報一個吧。

李元這番周折是出境遊學家庭的典型經歷:迫於周圍環境的壓力,家長們無形中陷入“別人都去了,我也要去”的攀比心態,認爲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融入學校生活。盲目跟風后,不少家長對出境遊學的目的、方式和內容缺乏成熟的考慮。

◆重遊輕學不省心

“在學校走一走,草坪上坐一坐,就叫走進名校?”機構宣傳花哨,不少遊學成了旅遊項目的昂貴“變體”,“學”沒遊成,光安排購物了。

遊學的出發點本是希望讓孩子親身感受世界的多元和文化的差異,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然而,不少出境遊學家庭遭遇各種窘境,花了大價錢,卻沒得到滿意的體驗。

“去國外名校學習挺好,但最擔心的是名不副實。”在深圳一家事業單位上班的陳廣勝說,去年他看到一家旅行社組織的英國遊學項目,宣傳頁上寫“80%國際學生同行”。出國遊學要的就是這個氛圍,陳廣勝二話沒說給女兒報了名。

但是當女兒到英國後,所經歷的跟旅行社的承諾完全不一樣了,非但沒有安排入住廣告中說的國際學校,所謂的國際學生更是子虛烏有,上課就是找了一間華人開辦的學校,請幾個外國人來陪孩子們聊聊天。“在學校走一走,草坪上坐一坐,就叫走進名校了?喫飯多半在中餐館,住宿在華人開設的旅館內,就叫全面接觸英國文化了?”陳廣勝說,這跟當初報名時看到的往期課堂視頻和圖片差距太大了,既沒有國外名師課堂展示,也沒有與國際學生的高效互動交流。

“只能喫了虧往肚子裏咽。宣傳時說得好聽,但細想想,一家旅行社哪有那麼大能耐和當地學校深入合作?以後找遊學項目真的不能被宣傳冊上花哨的噱頭迷惑了。”陳廣勝說。

“遊”大於“學”,出境遊學成了旅遊項目一個昂貴的“變體”。山東濟南的公務員韓春去年給女兒報名參加一個海外遊學項目。本來全家人對遊學充滿了期待,想早早做好準備。幾次給旅行社打電話,詢問注意事項,旅行社以項目很成熟、請放心等待爲由,一直拖延。

“孩子出去一次也不容易,希望提前瞭解遊學目的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歷史。”韓春說,但旅行社沒做此方面的指導和安排,每次打電話給他們,也問不到什麼相關信息,讓人抓不到頭緒。

直到出發前3天,旅行社才告訴韓春一家集合地點和應帶物品,相關信息與遊學關聯性不大,倒是和平時出國旅行沒什麼兩樣。“出去後就發現不對勁。不少學習、交流環節都因爲這個那個原因取消,反倒增加了一堆購物環節,就在各個大小商店之間遊蕩。‘學’沒遊成,光去購物了。”韓春說,出國買東西還用得着旅行社安排嗎?這一次,前後報名費就花去6萬多元,幾乎相當於他半年的收入。現在旅行團加個“遊學”的名頭就能售價暴漲,但實際上只是普通旅遊。

韓春說,聽一位多次帶隊遊學的旅行社朋友介紹,一個報價5萬元的美國項目,旅行社至少可從每人次項目中獲利逾萬元。“雖說爲了孩子教育,該花錢時要花,但這遊學價位對一般家庭來講,壓力確實有點大,其中多少是名副其實的,真的很難說。”韓春感嘆。

◆強監管要下狠心

應當明確規定機構資質、服務規範和師資審查,家長結合自己孩子的需求和特點,跟孩子充分溝通,選擇合適的目的地,也要研究遊學項目每個細節。

出境遊學需求大、市場旺,各類機構不斷冒出,既有旅遊機構,也有教育機構,還有二者相互融合的新興機構,讓人眼花繚亂,至今卻沒有規範的行業準則,以至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目前,境外遊學組織方還沒有專門資質認證,不少機構看到紅利都希望來分一杯羹。從監管主體看,主要由工商和旅遊部門負責,教育部門幾乎沒有介入,遊學機構、從業師資的資質審查和遊學內容,基本處於無人監管狀態。”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行業規範不清晰,資質認證無統一標準,加之監管不力,會滋生虛假宣傳、責任欠缺、收費過高等問題。

規範遊學市場,關鍵是儘快制定相關規範性文件和服務性標準。戴斌說,一些國家對遊學有專門的條文,對機構資質、服務規範、師資監管等都有明確規定,我們也可以借鑑,儘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各主管部門的職責定位,規範師資的資質審查,完善機構監管,可以嘗試把境外遊學納入出國旅遊範圍內管理,與遊學熱門國家簽訂協議,確保遊學過程安全。

具體來說,制度規範中應明確教育、工商和旅遊部門的職能範圍,加大教育監管,以“學”和“獲”爲依據建立遊學評價指標體系,定期考覈相關遊學機構,不合格者直接取消相關業務,確保遊學質量。同時,加強監管,減少制度漏洞,杜絕出現家長維權時各部門互相推諉的局面。

規範監管,家長也有責任。北京微創博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王虎紋說,在簽訂遊學合同前,家長應當事先向有關部門瞭解負責此次國外遊學的旅行社是否具有承辦出境遊的相關資質,若沒有,應向遊學機構提議更換旅行社,並向有關部門舉報此違規行爲。從開始簽訂合同到遊學結束,家長們應從保護自我權益做起,不當“甩手掌櫃”,時刻監管,促進遊學市場的進一步規範。

對境外遊學,家長要有正確認識。戴斌說,遊學是讓孩子體驗世界各地的文化、生活和教育,不斷提升素養,不必爲了去而去,更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結合自己孩子的需求和特點,跟孩子充分溝通,選擇合適的目的地,也要仔細研究遊學課程、線路、住宿等細節,與孩子共同做好遊學功課。

機構責任不可少。王虎紋說,旅行社有責任和義務提前將完整的行程安排和具體線路告知家長,並適度對目的地國家的風情文化進行普及,也應提前告知家長應做的知識儲備和安全常識,這樣遊學纔不會盲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