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印尼視角”可訂閱哦!

雙陽華僑農場巴釐村歸僑

“巴厘島懇親之旅”

白瑞凡先生介紹泉州雙陽華僑農場巴釐村情況。

印尼媒體介紹泉州南山巴釐村印尼之行。

1960年,當時印尼局勢動盪,數以千計的華僑華人傾家蕩產、流離失所。出於對海外僑胞的眷顧,中國派出接僑船到印尼,把難僑分5批接運回國並妥善安置,雙陽華僑農場接待安置印尼歸僑共五批2944人。

第五批488人由戴金花、洪火樹帶隊,於1961年4月4日乘“果戈利”號輪船,從巴厘島出發,4月25日到達農場,安置在南山管區。同船回來的中國籍印尼人有:妮公皮楊、妮都榮、妮敦敦、妮不陸、妮利伯克、妮斯麗、妮羅查、妮佈德利、妮江克林、妮沙揚(爲了識別她們是印尼人,在名字前加一個“妮”字作姓)。

當年在果戈利號輪船回國的途中,有一個小女孩誕生了,爲了紀念乘坐的這艘蘇聯船,名字取做洪戈裏。他們是安置在雙陽南山管理區(現改稱南山社區,或稱南山巴釐村)。她父親是洪全成,後來洪戈裏定居香港了。她雙親已逝世,洪全成還有一男一女住在南山。

雙陽華僑農場的歸僑故事

(點擊可查看相關文章)

場初建時,條件艱苦、百業待興,歸僑僑眷們就是憑着自己勤勞的雙手,開山闢嶺,披荊斬棘,建設農場。

50多年過去了,雙陽華僑農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大跨步發展,中心商貿圈初步形成,一座座漂亮樓房拔地而起,一排排嶄新校舍寬敞明亮,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各項社會事業蒸蒸日上,歸僑僑眷的居住、生活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南山巴釐村。(圖片由洪木龍提供)

近日,由泉州雙陽華僑農場南山巴釐村村長傅瑞昌帶領的一行50 多名鄉親訪問巴厘島,受到了印中友好協會峇釐分會的熱烈歡迎,由巴釐省省長、中國駐登巴剎總領事苟皓東及夫人孫麗華、印中友協會員及華社領導、泉州鄉親等近500人歡聚一堂,共度美好的夜晚。

左起巴釐村村長傅瑞昌、巴厘島社會名流、白瑞凡。

中國駐登巴剎總領事苟皓東致辭。

南山巴釐村的鄉親們出生在巴厘島,回到了中國就意味着有兩個家鄉。千山萬水的距離,隔不斷血濃於水的親情。半個多世紀的分離,衝不淡對親人的思念。一曲"星星索",一聲"哎呦媽媽",把歸僑們帶回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

巴厘島是巴釐村歸僑們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熟悉陌生的第二故鄉,穿過歲月曲折的遂道,盪漾在童年記憶的河旁,從青絲走向白髮,終於又回到了出生的地方,因爲這裏是搖籃,因爲這裏有夢想,因爲這裏有寬廣的天空,這裏纔有自由的飛翔,因爲這裏有蔚藍的海面,纔有歸心似箭般的起航。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當年英俊的少年如今已步入老年。回首往事,感慨萬千,多少迴夢回第二故鄉……

華僑農場的許多歸僑們仍然堅持僑居地第二故鄉印尼的文化,唱印尼歌,喝咖啡,做印尼菜餚及糕點,連喫飯也是不用筷子與碗,用碟子及匙羹,甚至用手抓飯喫。

追憶印尼華人的百年曆程,回眸歲月的軌跡,找尋鄉愁的歸宿,印尼是出生地,Indonesia tanah tumpah darahku,無論走到哪裏,印尼固有的傳統文化,仍然沒有被遺忘。

歸僑們對印尼曾經發生的不愉快排華事件不會記恨,也不會讓下一代延續仇恨。在耄耋之年,抓住當今中國印尼關係“蜜月期”的良好契機,幫助教育下一代不忘“第二故鄉”,促進兩國親朋互動來往交流,保持僑文化,學習印尼語和印尼文化,繼續發揮歸僑廣泛聯繫國內外華僑華人的橋樑和紐帶作用。中印尼友好,是歸僑的願望,也是歷史的需要,爲兩國搭建更堅固的友誼之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