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请听题,鲁迅说的比目鱼到底是几条鱼。鲁迅说:从来如此,便对吗。

​★本文由鬼谷道、鬼谷子智囊团原创出品,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作为自由主义精神的代表胡适先生如实说。如果说民国有人能跟胡适相对应的话,此人必是鲁迅。相差十岁的两人颇有点“南慕容,北乔峰”的意思。表面看起来其乐融融,但暗地里也是有分歧的。

两人同为没落封建地主的子弟,鲁迅化身成了乔峰,试图叫醒平民。胡适化身慕容复,提倡贵族精神。

鲁迅就好比是乔峰,功法威猛,招数刚厉。比如他评价胡适是一个“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的伪学者。胡适就好比是慕容复,表面上是君子风范,温润如玉,对鲁迅的出招避而不谈,但其实在施展“斗转星移”之功。但私下里,写给朋友的信中却说: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狺狺”就是狗的狂吠,胡适骂鲁迅也是很恶毒的。

于是便有了钱钟书这样的吃客,评价道:“统言之,胡适之品格绝高于鲁迅、蔡元培等。”

但是,不管二人有什么隔阂,他们都是伟大的自由主义战士,都有极强的质疑精神,比如:

鲁迅说:从来如此,便对吗?

胡适说: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需要补充一句的是,质疑精神,绝对不仅仅质疑一切,质疑的目的是为了求证。更需要多说的是,这一点我们是两个极端,要么笃信一切,要么质疑一切。

不管笃信还是质疑,关键要找证据求证,用证据证明。

否则,自鸣得意的聪明,就是一种极大的愚蠢。

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里,记载了一个鲁迅踢鬼的故事。

从日本读书归来的鲁迅在朋友家做客,结果聊high了,聊完已经到半夜,不得不走夜路回家,问题是回家会经过一块坟地。

结果走着走着,远远看见一个白影。虽说鲁迅是留过学的,是学医的。但是那鬼影时小时大,时高时低,正和鬼一样。鬼不就是变幻无常的吗?

鲁迅犹豫了,向前走,还是往回走呢?

但是他仍然决定向前走,瞧瞧鬼长啥样。待到他走到鬼影跟前,他其实也很害怕,于是用硬底子皮鞋拼命一脚踢下去,那鬼影“嗷”的一声叫了起来,原来是个盗墓的。

洞明了真相,鲁迅方才笑了起来: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这是世界上是有鬼的,因为有人在装神弄鬼,便有了鬼。

但大部分人,却没有那个胆识勇敢的踢一脚。我们可以说正因为鲁迅的人生敢于踢“一脚”,所以他才是“为众生之先”的伟大先驱。

​二

还是关于鲁迅的。

有一天,教书先生周樟寿给学生出了个对子,上联是:独角兽。

不知道为啥,阿信的脑子里蹦出来的居然是:双胞胎。由此可见,阿信果然也是凡夫俗子啊。跟那些对“两头蛇”、“八角虫”、“九头鸟”的学生一般悟性。不过至少比那个对了“四眼狗”的学生强了点。

很显然,周老师是很失望的。正当他感慨学生都是平庸之辈时,小鲁同学站起来了,他对出了下联:

比目鱼。

周老一听,知道鲁迅领悟了联语的绝妙之处,称赞他对得好。上下联之间,不仅两物可以类比,字面上也吻吻相合,而且“独角兽”与“比目鱼”都是稀罕之物。“独”与“比”虽不是数字,但又表示数字,也是别有情。

别看后世追捧,其实鲁迅只回答了一个答案,周老师想要的答案极可能是另一个:比翼鸟。

请听题,鲁迅说的比目鱼到底是几条鱼?

在中国古代,比目鱼可是祥瑞之物。《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齐桓公称霸时候,管仲献上一段精彩绝伦的马屁:古之封禅,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

管仲所谓西海比翼鸟、东海比目鱼等祥瑞之物,不过是为了歌功颂德而已。但已经赋予了更多了的意义,比如《酉阳杂俎》称:“德及幽隐,则比目鱼至”。

中国古人对大海真是神之迷恋,把比目鱼当成祥瑞,这其实是一个内陆国家的悲哀。大部分人没见过海,所以对大海充满了向往,比如秦始皇还相信东海有不死药呢。

古人认为比目鱼是两条鱼,比如《战国策·燕策》有记载: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意思是说,比目鱼如果少了其中一只,就不能向前游了。

在比如郭璞解释比目鱼“不比不行”、“只一眼,两片合乃得行”。一条鱼一只眼睛,两条鱼靠在一起,才能游动。这个观点一直持续到1886年前后,当时人仍恪守《尔雅注》所谓比目鱼“一目,两片合乃得行”的古训。例如,光绪十二年《续修日照县志》载:比目名鲽,不比不行。此时的鲁迅已经五岁了。

这世界上的大部分的误解是源于不了解。实际上,比目鱼不是两条鱼,而是一条鱼,也不是什么祥瑞,各大超市均有销售。

其中就有个受害者叫:鬼谷子。

虽然阿信的主业是读《鬼谷子》的,众所周知,十几年来,阿信一直致力于鬼谷子智慧的研究和推广,并重点强调“通俗、实践、实用”。鬼谷子是先秦时代杰出的谋略大师,但是并不代表鬼谷子说的就全部是对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绝对正确的。

这个世界上口才好的人,喜欢用譬喻,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比喻。比如鬼谷子就说过这么一句话: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

鬼谷子用了譬喻手法,将人与人之间的相知,比喻成比目之鱼。鬼谷子告诉我们,鬼谷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自知之明,而后才能有知人之智。人与人之间的相知,要像比目鱼一样合二为一,心意相通,形影相随。这也正是《道德经》中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知人叫智慧,能自知是聪明。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出在了比目鱼上。鬼谷子也未能逃离时代的窠臼,他同样认为比目鱼是两条鱼,确切的说是一条鱼一只眼,需要两尾合体并游才能辨别方向的鱼。

综上,我们已知比目鱼的特征是:一鱼一眼,合二为一,那么它到底长啥样呢?阿信通过对“比目之鱼”的研究,惊讶的发现比目鱼最终演化成了阴阳鱼。

是的,这就是传说中太极阴阳鱼,所谓太极阴阳。对于阴阳,鬼谷子进一步阐述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阴或阳,或柔或刚,阳极转阴,阴极反阳,阴阳相求。鬼谷子称之为天地阴阳之道。

鬼谷之道,即是太极阴阳之道。

事情说完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或许有朋友会“义愤填膺”的想反驳,但是批评之前,请先考证,毕竟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仅仅用“想当然”讲对错,自然容易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很显然不符合质疑、批判精神。有些事情,我们看起来理所当然,但是:

从来如此,便对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