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鬼谷子智囊团的朋友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鬼谷子说的“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是否与老子说的“不敢为天下先”矛盾?

确实是个好问题,说明这位道友有认真的看《鬼谷子》的原文。那么纵横家的鬼谷子和道家的老子二人的思想理念是否矛盾呢?

当然不矛盾。如果仔细看原文就会发现,鬼谷子说的是为众生先,而不是个人为先,正好对应了老子说的“(个人)不敢为天下先”。

如果你认为这仅仅是一道阅读思考题,就大错特错了,其中的奥义更关乎我们每个人能走多久的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希望事业能够“地久天长”。可现实却很无情,甚少有人的事业能够长久,被淘汰是必然的命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老子给我们开的药方,他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注意,最后一句,跟儒家一味的强调绝对化的大公无私而言,道家其实是允许存在私心的。但是,要想成就自私,前提是要学会无私。很显然,道家的辩证思想更强烈些。

我们来看一下,上面这段话的完整翻译: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得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关于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叫,利他,如老子所言“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化育万物,而不自生,因而可以长生。凡事是围绕别人转,而不是心里只有自己,觉得世界应该绕着自己转,这样的人注定走不远。可说的容易做的难,因为利他其实是反人性的,还记得司马迁说的“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吗?人是一种短视的动物,天性是逐利的,习惯追逐眼前的利益,因此才走不远。

有趣的是,鬼谷子直接将理论落地,比如他直接说:说之者,资之也。啥意思呢?想说服别人,就必须要帮助别人。

纵横家们讲究的从来都是帮助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也就是鲁迅说的“自他两利”。任何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就必须要利己,更要利他,能够利他,才能利己。

在此,给创业者们一句忠告:在创业前不妨思考一下,我能给帮助别人什么,而不是我能得到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阿信并没有什么大智慧,无非是通过这个维度来判断人与事的得失,比如我不赞同炒作区块链,我的理由很简单,这项技术尚处于理论时期,并没有应用场景,并不能在短期给人们提供帮助。

同样做短视频也是一样,如果你的内容并不能给别人提供实质的帮助,又谈何“年入过亿”呢?

市场会给予产品和人以公正的价格!

第二层叫,利己。如老子所言“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句话其实对应的就是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得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中领先。能够懂得见好就收,抽身事外,独善其身,反而能保全自身,比如老子又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鬼谷子对此表示深以为然,比如他也说“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意思是说,成事以后要能够及时离开对方,像把地窖盖上一样隐藏起来,消除痕迹,伪装外表,回避实情,使人无法知道是谁办成的这件事。这样,办成了事,就不会留下祸患。

自古功成身退的如范蠡、张良这两位有道家属性的人杰最终都在功成名就的同时,选择了功成身退。

很显然,如你所见,这又是件反人性的事情,有范蠡,就有文种;有张良,就有韩信,一出喜剧,一出悲剧。道家遵循的本来就是隐士文化,讲究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玄之又玄。

​四

由此可见,不管是道家还是纵横家,都讲究渡人渡己,功成身退,而那些喜欢争权夺利的人,注定走不远。这是古代圣贤们给芸芸众生的一把做人处世的钥匙,历史上功绩能达顶巅而又不坠入深渊者无不深明:

“道”是天地自然的规律,人生在世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放弃一些不适当的“妄念”,保持人性中的简单和质朴,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美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