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是說,通過刻意訓練,在某些領域你可以達到頂級專家水平。其中以遊戲領域最高:刻意訓練會導致26%的差異。

有科學家認爲,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

本文綜合自知乎和澎湃

“一萬小時定律”這個概念來自於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出版於2008年的暢銷書《異類》的第二章——章節的名稱就叫作“一萬小時定律”。通俗的解釋就是:只要在某個領域投入超過一萬小時的練習,就能夠達成專家水平。

有科學家認爲,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和他的書《異類》

有趣的是,格拉德威爾的原文和流行的版本差距不小。他在該章引述的心理學家說的是:從統計上來看,一萬小時的練習是成爲某個領域專家的必要條件。但是必要條件並不是充分條件。

實際上,格拉德威爾本人也認爲,成爲像比爾•蓋茨或者莫扎特這樣的傑出“異類”,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但是在通俗的演化過程中,格拉德威爾的複雜故事逐漸變成了一個自我控制力的問題:只要拼命努力,克服懶惰,努力練習超過一萬小時,就能成爲專家、成爲大師或者成爲傑出的“異類”。

那麼這個觀點本身靠不靠譜呢?答案是:很不靠譜。

1一萬小時定律說的是刻意訓練刻意訓練到底有多難?

這個說法是基於佛羅里達州大學的心理學家 Anders Ericsson的研究,Ericsson在他的論文裏提到了“刻意訓練”。

論文中,Ericsson強調不是所有練習都計算在這一萬小時以內的。只有那些經過思考並刻意專注於進步的學習時間纔可以算進去。

Ericsson認爲刻意訓練既不同於玩,也不同於工作。

刻意訓練的目標,就是要讓自己成爲頂尖級的專家,要有爲此而努力的精神動力。刻意訓練迫使你一直處於認知階段,在這個階段,你得不停的關注並且努力提高自己的訓練效果,而無法進入無意識階段。如果沒有足夠的精神動力,可能很難堅持下去。

其實,很多人通過簡單的重複訓練,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水平。但是,這個水平其實還達不到頂級專家的水平,這只是你通往專家級別道路上的一個瓶頸,大部分人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缺乏足夠的精神動力,從而不會進一步的刻意訓練磨練自己,也就只能停留在這個水平了。

所以刻意訓練當然包括一些重複性的訓練,但又遠不止於此。刻意訓練需要你以更加嚴格刻苦的訓練來突破水平的瓶頸。

同時刻意訓練還需要有人的指點。試想一下,如果你重複性的訓練過程其實都是錯誤的,那麼你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精神動力的限制,努力程度的限制,資源上的限制,甚至年齡的限制。所以,刻意訓練,意志力僅僅是一個方面。

2刻意訓練到底能帶來多大的差異它只在有限領域有效

本月初,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和萊斯大學的研究者發表了一篇元分析論文,整理了88個相關研究,涉及了超過萬名受試者,最後得到了“很不靠譜”這四個字的結論。他們的研究涉及的領域包括音樂、遊戲、運動、教育和其他職業領域。

從統計的角度而言,刻意訓練可能導致12%的水平差異。具體到每個領域的情況則各有不同。其中以遊戲領域最高:刻意訓練會導致26%的差異。其他職業領域最低:刻意訓練只導致小於1%的差異。而音樂領域是21%,運動領域是18%,教育領域是4%。

這也就是說,各個領域之內的不同受試者之間水平差異中的一小部分可以歸功於刻意訓練,而絕大部分不能。

有科學家認爲,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

2009 年,諾貝爾獎獲得者 Daniel Kahneman 和 Gary Klein 合寫了一篇論文。根據他們的觀點,假如你所做的事情裏,存在着一目瞭然、始終如一的因果關係,一萬小時定律纔有效果。比如醫生和消防員從事的活動,就屬於這個領域。

之前也早有資料顯示,不同專家投入的練習時間數量也差異巨大。對國際象棋大師的研究發現,有的大師練習了超過二萬三千小時,而有的僅僅練習了三千小時——你沒看錯,就是三千小時。

就是說,通過刻意訓練,在某些領域你可以達到頂級專家水平;而如果要強中更有強中手,成爲世界級大師,恐怕就需要一些天賦了。

雖然一萬小時定律也許並不靠譜,但是相信努力可以改變自我仍然可以給我們很多幫助。同時,在教育中,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探求欲、認識世界的熱情,也許可以幫助孩子在未來獲得更加關鍵的機遇。

那麼我們是不是就該到此結束,放棄“一萬小時定律”呢?恐怕也未必。

無論如何,努力,仍然可以給我們很多幫助。只是不只是簡單地沉於訓練,也許我們還可以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認識世界的熱情,幫助孩子有能力在未來獲得屬於他們自己的更加關鍵的機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