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许贵英 整理:赵海文)

我是小作中学64届学生,正在收集1956年至1969年小作中学各班毕业照和上学时的个人旧照片,最近回老家,听说10班张保山同学有上中学时的老照片,我即去赵西岭张保山家,他给我拿出来十来张10班同学的旧照片,我用手机一一拍下,并记下每位同学的姓名,那村人等情况。他老伴许贵英(娘家是桃王庄村)也在场,说也有几张旧照片,她随后拿出相册,找出旧照片,说这张是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组在我村拍摄电影《鸡毛信》后,导演和部分主要演员的合影照,是我哥哥许柱柱给我的。交谈中,得知老人8岁时在《鸡毛信》电影中饰儿童玩耍石子游戏,老人讲述了参加拍摄时的情况,由于当时年龄小,记忆的事少,后来她哥哥给她讲述了其他人参加演出的情况。许贵英,女,72岁,中共党员,初中学历。曾于1964年去外地参加“四清”工作。我根据老人回忆,图文并茂,制成图文一篇,以作永久留念。

一九五二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石挥计划拍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站岗放哨送情报的儿童电影,向国庆献礼。根据剧情选择了井陉县桃王庄村和大王庙村作为一少部分拍摄地点,抗战时期,桃王庄村东三华里的桃林坪村是敌战区,井陉路北县委县政府驻地在米汤崖村,桃王庄常驻扎八路军一个排,矿区日军驻军与伪军经常进犯解放区,桃王庄是必经之路,所以该村经常遭日伪军侵犯,村里大部分房屋被烧毁,被害多人,该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配合八路军对敌人展开斗争。该村儿童经常上山割草,支援井陉路北政府。本村民兵经常到敌占区割敌人电线,推倒边墙,夜间配合八路军袭击敌人。摄制组十几人于一九五三年七月进驻桃王庄村,村干部帮助找合适的群众演员,桃王庄村大部分人和少数大王庙村人(包括部分儿童)参加了电影《鸡毛信》的饰演群众的演出。经过两个多月的拍摄,完成了在两村的取镜拍摄任务。

一九五三年七月,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桃王庄村和大王庙村拍电影《鸡毛信》部分镜头。许贵英那年8岁,拍电影需要找几个儿童,她哥哥是村里青年团干部,就让她和陈爱英、陈凤枝、李凤枝等几名儿童参加。导演让她们在大王庙道旁一破院里玩石子游戏,还有两个女孩跳绳。导演告诉她们,听见有人喊:鬼子进山喽,你们就起紧跟着大人们跑。她们有的在院里玩,说院子,其实没有围墙,只是用一些木棍之类的东西挡着,有的在道旁玩儿,许贵英和几个伙伴在玩石子游戏,正玩的在劲头上,忽然听见有人喊:鬼子进山喽、鬼子进山喽。她们几个儿童赶紧拿上包袝(其实里边预先装上麦秸了),跟着大人们慌张地往村西的坡上跑。大人们有牵驴的,驴上驮着小孩,有拿包祔的,有背着儿童的,有年轻人拉着老人跑的。王寿小扛着枪站在高处和其他民兵催着大家快跑,并断后掩护老百姓撤退。她们跟着大人门饶着村子转了一圈,完成了任务。摄制组用村里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给工钱,用老百姓的牲口和其他东西,也付给报酬。最后,剧组给了她们几个儿童每人七角钱(旧币一元等于一万元)。这是许贵英亲自参加演出的亲身经历,她只记得影片中一个推碾的妇女是许禄堂的妻子王连青。演海娃放羊送情报的是本村一个儿童,演了几次导演不满意,结果从北京找来蔡元元饰海娃,才演出成功。其他一些情况是她哥哥许柱柱告诉她的。

图:中间为6岁时的许贵英

《鸡毛信》电影以海娃放羊为掩护给八路军送情报为主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儿童为题材的抗战电影片。

图:电影截图,海娃在放哨。

两个儿童在草人旁,听到鬼子来了,就把草人刺到,给村里人报信。

海娃看鬼子从远处进山了,对着村里喊,鬼子进山喽。

群众听山鬼子进山了,急忙收拾东西转移,一名本村儿童骑在驴上,随父亲转移。

楸木梁炮台,日伪军在炮台下集结,准备侵犯游击区(桃王庄以西)。

电影《鸡毛信》饰群众演员的是桃王庄村许禄堂的妻子王连青,正在推碾。

饰群众演员的高忙妮和李风枝正在垒墙。

电影《鸡毛信》中桃王庄的龙门阁和寨墙。

许贵英的哥哥在影片中当民兵,摄制组完成拍摄任务后,剧组工作人员为他拍了一张演员照。

这张照片是摄制组在桃王庄和大王庙完成拍摄任务后,导演和主要演员合影留念,并给了许贵英她哥哥一张照片,她哥哥生前把照片给了她。这张照片很珍贵,保存了六十多年,见证了在桃王庄村拍摄电影的一段历史。

根据群众要求,一九五四年《鸡毛信》电影首次、桃王庄上演,当时村里没电,放映员自带发电机放映影片,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闻讯后赶到桃王庄看电影,因为村里人第一次看电影,都觉得稀罕,人们一边看一边指着电影里的人说,这个是谁谁,那个是谁谁,使大家睹了自已在电影中的角色,海娃以放羊为掩护送情报的故事,以及鬼子进山后,群众转移的场面。

图:原来的东阁,因在桃王庄村拍《鸡毛信》电影,本村一度叫龙门村。

拍摄电影《鸡毛信》桃王庄作为取镜地点,是桃王庄历史上一件重要事件,再现了边区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和敌人进行英勇顽强斗争,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贡献。

图为桃王庄村新建的龙门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