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許貴英 整理:趙海文)

我是小作中學64屆學生,正在收集1956年至1969年小作中學各班畢業照和上學時的個人舊照片,最近回老家,聽說10班張保山同學有上中學時的老照片,我即去趙西嶺張保山家,他給我拿出來十來張10班同學的舊照片,我用手機一一拍下,並記下每位同學的姓名,那村人等情況。他老伴許貴英(孃家是桃王莊村)也在場,說也有幾張舊照片,她隨後拿出相冊,找出舊照片,說這張是195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組在我村拍攝電影《雞毛信》後,導演和部分主要演員的合影照,是我哥哥許柱柱給我的。交談中,得知老人8歲時在《雞毛信》電影中飾兒童玩耍石子游戲,老人講述了參加拍攝時的情況,由於當時年齡小,記憶的事少,後來她哥哥給她講述了其他人蔘加演出的情況。許貴英,女,72歲,中共黨員,初中學歷。曾於1964年去外地參加“四清”工作。我根據老人回憶,圖文並茂,製成圖文一篇,以作永久留念。

一九五二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石揮計劃拍一部反映抗日戰爭時期兒童團站崗放哨送情報的兒童電影,向國慶獻禮。根據劇情選擇了井陘縣桃王莊村和大王廟村作爲一少部分拍攝地點,抗戰時期,桃王莊村東三華里的桃林坪村是敵戰區,井陘路北縣委縣政府駐地在米湯崖村,桃王莊常駐紮八路軍一個排,礦區日軍駐軍與僞軍經常進犯解放區,桃王莊是必經之路,所以該村經常遭日僞軍侵犯,村裏大部分房屋被燒燬,被害多人,該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配合八路軍對敵人展開鬥爭。該村兒童經常上山割草,支援井陘路北政府。本村民兵經常到敵佔區割敵人電線,推倒邊牆,夜間配合八路軍襲擊敵人。攝製組十幾人於一九五三年七月進駐桃王莊村,村幹部幫助找合適的羣衆演員,桃王莊村大部分人和少數大王廟村人(包括部分兒童)參加了電影《雞毛信》的飾演羣衆的演出。經過兩個多月的拍攝,完成了在兩村的取鏡拍攝任務。

一九五三年七月,上海電影製片廠在桃王莊村和大王廟村拍電影《雞毛信》部分鏡頭。許貴英那年8歲,拍電影需要找幾個兒童,她哥哥是村裏青年團幹部,就讓她和陳愛英、陳鳳枝、李鳳枝等幾名兒童參加。導演讓她們在大王廟道旁一破院裏玩石子游戲,還有兩個女孩跳繩。導演告訴她們,聽見有人喊:鬼子進山嘍,你們就起緊跟着大人們跑。她們有的在院裏玩,說院子,其實沒有圍牆,只是用一些木棍之類的東西擋着,有的在道旁玩兒,許貴英和幾個夥伴在玩石子游戲,正玩的在勁頭上,忽然聽見有人喊:鬼子進山嘍、鬼子進山嘍。她們幾個兒童趕緊拿上包袝(其實裏邊預先裝上麥秸了),跟着大人們慌張地往村西的坡上跑。大人們有牽驢的,驢上馱着小孩,有拿包祔的,有揹着兒童的,有年輕人拉着老人跑的。王壽小扛着槍站在高處和其他民兵催着大家快跑,並斷後掩護老百姓撤退。她們跟着大人門饒着村子轉了一圈,完成了任務。攝製組用村裏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給工錢,用老百姓的牲口和其他東西,也付給報酬。最後,劇組給了她們幾個兒童每人七角錢(舊幣一元等於一萬元)。這是許貴英親自參加演出的親身經歷,她只記得影片中一個推碾的婦女是許祿堂的妻子王連青。演海娃放羊送情報的是本村一個兒童,演了幾次導演不滿意,結果從北京找來蔡元元飾海娃,才演出成功。其他一些情況是她哥哥許柱柱告訴她的。

圖:中間爲6歲時的許貴英

《雞毛信》電影以海娃放羊爲掩護給八路軍送情報爲主題,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以兒童爲題材的抗戰電影片。

圖:電影截圖,海娃在放哨。

兩個兒童在草人旁,聽到鬼子來了,就把草人刺到,給村裏人報信。

海娃看鬼子從遠處進山了,對着村裏喊,鬼子進山嘍。

羣衆聽山鬼子進山了,急忙收拾東西轉移,一名本村兒童騎在驢上,隨父親轉移。

楸木樑炮臺,日僞軍在炮臺下集結,準備侵犯游擊區(桃王莊以西)。

電影《雞毛信》飾羣衆演員的是桃王莊村許祿堂的妻子王連青,正在推碾。

飾羣衆演員的高忙妮和李風枝正在壘牆。

電影《雞毛信》中桃王莊的龍門閣和寨牆。

許貴英的哥哥在影片中當民兵,攝製組完成拍攝任務後,劇組工作人員爲他拍了一張演員照。

這張照片是攝製組在桃王莊和大王廟完成拍攝任務後,導演和主要演員合影留念,並給了許貴英她哥哥一張照片,她哥哥生前把照片給了她。這張照片很珍貴,保存了六十多年,見證了在桃王莊村拍攝電影的一段歷史。

根據羣衆要求,一九五四年《雞毛信》電影首次、桃王莊上演,當時村裏沒電,放映員自帶發電機放映影片,十里八鄉的老百姓聞訊後趕到桃王莊看電影,因爲村裏人第一次看電影,都覺得稀罕,人們一邊看一邊指着電影裏的人說,這個是誰誰,那個是誰誰,使大家睹了自已在電影中的角色,海娃以放羊爲掩護送情報的故事,以及鬼子進山後,羣衆轉移的場面。

圖:原來的東閣,因在桃王莊村拍《雞毛信》電影,本村一度叫龍門村。

拍攝電影《雞毛信》桃王莊作爲取鏡地點,是桃王莊歷史上一件重要事件,再現了邊區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和敵人進行英勇頑強鬥爭,爲打敗日本侵略者做出了貢獻。

圖爲桃王莊村新建的龍門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