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血液黏度在一天之中不停地變化着,並有自己一定的規律:你知道什麼時候粘度最高嗎?在凌晨4點至早晨8點血黏度最高,以後逐漸降低,至凌晨達到最低點,以後再逐漸回升,至早晨再次達到峯值。這種規律性的波動在老年人表現得更爲突出。腦血栓的發病時間多在早晨至上午期間,說明血黏度增高同腦血栓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很多名人都在這個時間段離世!

 2005年8月18日凌晨4點,國家一級演員高秀敏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突然辭世。專家表示,死因可能是心源性猝死(因心臟病發作而導致的突然死亡)。

 2008年12月20日早晨,著名相聲演員馬季先生在家中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去世,享年72歲。

 1997年4月11日凌晨,著名學者王小波猝然死於心臟病發,享年44歲。

 2001年5月19日凌晨,著名作家梁左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家中去世,終年僅44歲。

血液黏稠4信號!

 一般來說,出現以下四個預警信號,就說明體內血液黏稠度可能偏高了。

1. 視力突然模糊,一下看不清東西

 有些人平時視力還可以,但常出現短暫性模糊,嚴重時甚至突然看不清東西。這種情況在65歲以上老年人身上比較常見,隨着年齡增長,大多數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偏高,血液流通不順暢,營養物質和氧氣不能及時供給視神經,出現陣發性視力模糊。

2. 晨起時頭暈,晚飯後清醒

 臨牀觀察顯示,血液黏稠度高的人,早上起牀後會感到腦袋暈暈乎乎的,沒有力氣,沒有睡醒後神清氣爽、精力充沛的感覺。而喫過早飯後,大腦才逐漸變得清醒起來,這可能就是血液黏稠向人體發出的信號。

3. 午飯後犯困,睜不開眼

 午飯後血液循環在加速,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大腦血液供應不足症狀更加明顯。正常人喫過午飯後都會有睏倦感覺,但可以忍受。而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在午飯後馬上就犯困,睜不開眼,要立即睡覺,否則全身不適、整個下午都無精打采。如果睡上一會兒,精神狀態明顯好轉。

4. 下蹲時氣短,肥胖者居多

 人體下蹲時,回到心臟的血液減少,加之血液過於黏稠,導致血液循環不足,氧氣與二氧化碳不能完成交換,從而引起呼吸困難、憋氣等機體缺氧現象。

5個改善血稠的方法!

 1. 多喝水——水是萬能稀釋劑

 水,堪稱萬能稀釋劑。夜間人體消化食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早上醒來時體內水分就會很匱乏。如果早上飲水,能快速稀釋血液,沖刷血管。不過喝水也要會喝,早上起牀後、三餐前、飯後半小時、睡前都是最佳的喝水時間。最佳的水補充是白開水,利於迅速進入血液,沖淡血液。最理想的“稀釋水”應該是白開水或淡茶水。

 2. 多喫具有稀釋血液功能的食物

 三餐宜清淡一些,以素爲主,粗細糧搭配。可以多喫一些以下食物:黑木耳、洋蔥、香菇、菠蘿、檸檬、西紅柿、紅葡萄、橘子、生薑等。以及一些降脂食物:芹菜、胡蘿蔔、魔芋、山楂、紫菜、海帶、玉米等。

 此外,蔬菜、瓜果等,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及粗纖維。維生素C能降血脂,粗纖維能有效阻止膽固醇的吸收,利於降低血液粘稠度。

3. 少喫動物內臟——減少脂肪攝入

 動物內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會加重血液粘稠度。三餐還是清淡的好,少喫這些高脂類食物及甜食,多喫蔬菜、水果、雜糧,粗細搭配着喫。

 4. 經常鍛鍊——促進脂代謝

 不管是爬山還是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都可以很有效地促進脂代謝。另外,運動還可以使血液的流動速度變快,加快身體代謝,防止血液黏稠。建議每週3~5次有氧運動,每次半小時到一小時。

 5. 戒菸限酒——防止意外發生

 香菸中的各種毒性物質能破壞血管內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紅細胞凋亡;大量飲酒也會加重心、腦血管缺血缺氧症狀,所以希望大家戒菸限酒。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