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問到,“家”是什麼?

  大部分人會回答說:“家”是一處提供喫飯、睡覺和溫暖的住所。

  “家”也意味着“家人”,意味着在同一個屋檐下交流情感和想法的親人。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如今,高度的城市化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湧向城市,居住空間擁擠不堪;

  而隨着高科技和互聯網逐漸深入日常生活,更多的人享受獨居的生活,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也變少了……

  面對這些問題時,你是否想過,在未來,“家”究竟會變什麼樣子?

  “家的重點,不在於滿足需求,而是在於如何啓發“生活智慧”。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先生這樣說到。

  原研哉

  原研哉是日本設計中心負責人、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

  他曾舉辦過多種展覽,以喚醒日常生活和人們的感覺中潛藏的設計的可能性。他寫的《設計中的設計》,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廣泛傳播。

  從2013年開始,他策劃了3次HOUSE VISION展覽,邀請知名設計師和企業合作,以“家”爲主題,展現面向未來社會的思考,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

  《探索家:家的未來》系列書(全3冊),就是這三次展覽精華的集結。

  書中集合了3次展覽中的全部作品,從設計圖到實拍圖,非常豐富!

  還有各位設計師們的多年來對“家”的思考,令人深思。

  “家”的進化雖然也包括舒適度、安全性的提高,但歸根結底體現了人類“對新生活方式的慾望”,使人意識到“原來還可以這樣生活”。(原研哉)

  《探索家:家的未來》,現在一條生活館有售▼

  限時特惠168元(原價324元)

  優惠結束時間:11月10日23:59

  2013年和2016年的HOUSE VISION展,都在東京舉辦。

  沒有豪華的建築場館,只是在室外的大片空地上搭建起臨時的幾個展館,分別向人們展示了未來“家”會有的樣子。

  原研哉說,HOUSE VISION展示的是“家”,但並非競技外觀的建築展,而是以展示內部空間爲重心。展覽會的成果也不在於觀展人數,而是對社會走向的影響。

  隈研吾、五十嵐淳等著名建築設計師聯手MUJI、三越伊勢丹、Airbnb、松下、蔦屋書店等公司一起,共同完成了展覽。

  2018年9月,HOUSE VISION展在北京鳥巢開幕。

  這次在中國舉辦的設計大展,聯合了中日設計師張永和、楊明潔、青山周平等,繼續爲我們揭曉關於未來生活的種種可能性。

  “把杉木方材作爲接力棒傳遞下去”

  

  兩次日本的HOUSE VISION展均使用了截面統一大小的杉木搭建大門和圍欄。

  設計師隈研吾說,這種尺寸標準的方材,像“米”支撐着人體一般,支撐着日本的木製建築。展覽結束後,它們很容易再次利用於其他橋樑或建築當中。

  以此來表達對20世紀工業化社會的主角——混凝土的一種批判。

  “把人與自然的關係看得更加重要”

  

  

  伊東豐雄的未來之家設計靈感來自於東日本大地震後的家園重建。

  將整個空間的一半設計成半露天的土間和檐廊,令人想起以前的住房。

  “土間”即將土夯實後形成的粗糙地面,適合幹農活或者煮飯。“檐廊”則常見於過去的日本住宅,通風采光良好,適合和街坊近距離交流。

  採用這種方法,房子自然而然展示出了和大自然的親近感。

  “用傢俱代替柱子,用牆壁支撐住宅”

  

  建築家坂茂先生曾做出以再生紙管爲結構的建築。

  這一次他提出的“傢俱之家”方案,是用收納傢俱來支撐建築,以此節約空間和資源。

  經過測試,人們得知傢俱確有相當於住宅主題結構的耐久性,於是,嘗試用傢俱來代替住宅的結構。

  連生活用具的尺寸,也是基於收納傢俱的模塊化而製作的。

  “從室外就能把冰箱打開的家”

  

  現代人越來越依賴於快遞和物流。如果能有一扇門,可以直接遞送物品,那麼居民和送貨人就可以像鄰居一樣聯繫在一起。

  在柴田文江設計的“從室外就能把冰箱打開的家”中,藥品、蔬菜、大宗貨物和洗衣服務,都可以通過房屋的另一扇門,完成接收和遞送。這是一種對未來的開放式思考。

  “の”家

  

  “の”是日本里的最簡單的一個平假名,看起來柔和自然。

  “の”家將薄薄的牆壁彎曲成“の”的形狀,頂着兩層膜狀屋頂,大屋頂下是一個大房間結構非常簡單。

  這面牆時而是大屏幕,時而是與外界相連的門,時而變成記事板。膜狀的屋頂則讓外部的光線和聲音柔和地進去室內。

  通過“の”家,人們不僅與外界產生了聯繫,家人之間也能形成新的溝通方式。

  “一個智能的有機體”

  設計師李虎將住宅實驗開展到了火星上。

  在他看來,關於未來住家我們需要思考的是,能否將物質生活歸於極簡,以及資源的回收循環。

  這個“火星生活艙”,是一個能實現自循環,達到2.4×2.4×2極限運輸尺寸,能以最輕薄的充氣材料靈活擴充的移動住宅。

  “最小也是最大的家”

  

  在總策劃師原研哉看來,日本設計中心和有住合作設計的“Edge-Zero”的完成度很高。

  “這個家對於空間的利用幾近極致,像三文魚可以連皮享用一樣,不浪費一絲浪費之處。”

  在做家居設計的時候,我們通常要考慮物品與物品之間的間隔。

  但在這個作品裏,打破物品與物品之間的邊緣,讓家變得“小規模,多功能”,是 Edge Zero 所想要傳達的理念。

  《探索家:家的未來》系列書一共3冊,採用雙封面、精裝設計。

  從內容到封面設計,全部由原研哉先生親自把關。

  內頁圖文錯落有致,全綵印刷。

  由專業的“北京雅昌藝術印刷有限公司”印製出品,值得珍藏。

  看完《探索家:家的未來》系列書你會發現:

  不論未來我們的家變成什麼樣子,在家的設計上,一味的追求功能或美觀不是必須,更多的是感受上的幸福與舒適。

  點這裏,購《探索家:家的未來》系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