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东北亚而言,只要相关各方能够超越社会制度差异,超越意识形态对立,超越历史积怨鸿沟,统筹考虑各方利益与需求,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与潜能,我们就能把日本、韩国的资金和技术、俄罗斯与蒙古的能源与资源、中国与朝鲜的市场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在重新激发日本和韩国的经济活力、全面参与和推动朝鲜的经济开放、促进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发、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方面形成最大合力,实现最大限度的互利合作、联动发展。但由于东北亚地区总体局势相当复杂,历史积怨与现实矛盾相互作用,领土纷争与互信缺失彼此叠加,“一带一路”这一规模空前的共同发展行动和国际合作大业,在东北亚全域区推进总体迟滞。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4月29日在第九届亚洲研究论坛《新形势下的东北亚合作》上的主旨讲话。授权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我们所在的东北亚,是二战结束后地缘政治最复杂、战略格局最僵化、阵营对抗最分明、安全形势最敏感、发展问题最突出、合作困境最深重的一个地区。上世纪90年代初东西方冷战宣告终结后,东北亚地区中国和原苏联支持朝鲜,美国和日本支持韩国的次区域冷战形态开始缓解。北南双方断断续续地开始了接触与对话,美国撤走了部署在半岛南部的核武器,南北朝鲜同时成为联合国平等成员,东北亚地区出现了捐弃前嫌,共谋和平与发展的现实可能与前景。

然而,与半岛局势缓和进程同时并存的朝鲜核问题,由于非常复杂的内外原因相互作用,竟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复杂和尖锐。冷战结束之初有关方面提出的雄心勃勃的图们江流域共同开发计划,朝鲜半岛北南双方谋求经济合作的努力和尝试,中日韩共建东北亚经济区的主张和设想,均因朝核问题久拖不决并且愈演愈烈,或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或前功尽弃。

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利用访问中亚东南亚之机,向周边国家和整个世界,发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响应。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在北京召开时,俄罗斯和蒙古领导人积极参与,在共同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方面表现出强烈意愿。东北亚地区其他国家,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和日本,均有相应级别的官员与会。但由于东北亚地区总体局势相当复杂,历史积怨与现实矛盾相互作用,领土纷争与互信缺失彼此叠加,“一带一路”这一规模空前的共同发展行动和国际合作大业,在东北亚全域区推进总体迟滞。换句话说,我们共同生活的东北亚地区,非但没有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先锋区”和“示范区”,反而令人遗憾地成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观望区”和“迟滞区”。

更为遗憾和令人不安的是,近些年来,由于中日关系持续紧张而得不到改善,中日经贸往来与科技合作失去了上世纪末期蓬蓬勃勃的大好势头。中韩经贸关系也由于突如其来的“萨德”问题而严重受挫,两国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出现同时滑坡的严峻局面。朝鲜因为核问题演变成深刻危机遭到国际社会严厉制裁,对外经济联系几乎全部中断,实际上已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半岛南北双方以及日本同本地区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同样久无起色,疲弱不振。在和平与发展早成时代潮流、合作与共赢早为普遍诉求的当今世界,具有无限发展生机和潜能的东北亚地区,竟徘徊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潮之外,不但令人匪夷所思,同时也让人深感痛心。

我们常说,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可测性分外突出。不过,这种不稳定、不确定、不可测性并非都是负面现象,有时也能带来利好消息。去年年初,半岛北方,即朝鲜方面突然宣布放弃多年坚守的拥核自保方针,不再实行经济发展与开发核武并行推进的政策,半岛北南双方关系出现重大改善,朝美两国从相互威吓走到谈判桌旁,中朝之间历史形成的传统友谊重新发扬光大。困扰国际社会的朝核问题,与此相关的东北亚局势缓和,曙光初现。

当然,从目前情况看,朝鲜半岛的形势依然很复杂,朝核危机还不可能立刻解除,作为东北亚地区矛盾焦点的朝美关系,还存在很多变数。美朝两国领导人在首次会晤即新加坡会晤中就政治解决朝核问题达成初步共识,但第二次会晤即河内会晤却无果而终,半岛问题依然迷离不清。但种种迹象表明,美国以持续对朝施压方式推动解决朝核问题的做法没有改变,中国俄罗斯及有关各方主张朝核问题政治解决的意志和决心不会改变,美国与朝鲜直接对话与沟通的窗口也没有关闭。朝鲜在核问题上立场全面倒退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朝鲜无法承受立场倒退引发的风险和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半岛北南双方应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加大相向而行的力度。东北亚局势相关各方以及整个国际社会,也应共同努力,积极推动东北亚地区局势进一步走向缓和,推动本地区各国在经济、金融、科技、人文、安全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务实合作,首先将中方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全方位地、创造性地引入到东北亚全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中来。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倡议是中国发出的,但“一带一路”提供的发展机遇和建设成果,却是属于全世界的,首先是属于那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地区的。这已经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再次证明,“一带一路”大框架大格局下的新型国际合作,是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的。这种新型国际合作,不仅有助于国与国之间以及各国内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优质产能对外转移,建设不同形式的经济特区和跨国工业园区,推动边境互市贸易和跨境旅游向更高水平迈进,促进相互间的企业兼并与投资。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新型的新型合作,还可以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宏观发展战略对接、具体发展思路对接、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对接,促进不同发展模式的交流互鉴,实现不同治国理念的协调与沟通,意义重大而深远。

就东北亚而言,只要相关各方能够超越社会制度差异,超越意识形态对立,超越历史积怨鸿沟,统筹考虑各方利益与需求,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与潜能,我们就能把日本、韩国的资金和技术、俄罗斯与蒙古的能源与资源、中国与朝鲜的市场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在重新激发日本和韩国的经济活力、全面参与和推动朝鲜的经济开放、促进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发、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方面形成最大合力,实现最大限度的互利合作、联动发展。在经济全球化遭遇困难和阻力、贸易保守主义和市场封闭主义在欧美抬头的复杂形势下,这样的新型合作,无疑将打造出东北亚全域合作新范式,开辟出东北亚互利共赢新格局。

东北亚各国和所有的利益攸关方,包括美国在内,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为人类社会走向命运与共,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和贡献。这是时代的期待,是历史的重托。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目前,令人不安和忧虑的是,朝核问题政治解决与东北亚形势总体缓和一波多折。我们期待作为矛盾焦点的朝美两国能坚守和平合作的战略意愿,继续保持相向而行的理性态势,推动双方良性互动不断取得新成果。我们也相信有关各方,包括中国在内,会抓住机会,顺势而为,努力敦促美朝双方恪守承诺,为统筹推进东北亚地区安全与和平发展,为大力拓展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贡献各自的智慧和力量。若能如此,“一带一路”合作在东北亚全域大有可为,东北亚各国共享全域合作新成果,前景可期。

责任编辑/张玲 顾心阳

图文编辑/康巳鋆

作者:于洪君,察哈尔学会首席研究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外委会委员、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

来源:授权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