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東北亞而言,只要相關各方能夠超越社會制度差異,超越意識形態對立,超越歷史積怨鴻溝,統籌考慮各方利益與需求,充分發揮各方優勢與潛能,我們就能把日本、韓國的資金和技術、俄羅斯與蒙古的能源與資源、中國與朝鮮的市場需求有效地結合起來,就能夠在重新激發日本和韓國的經濟活力、全面參與和推動朝鮮的經濟開放、促進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開發、振興中國東北老工業區方面形成最大合力,實現最大限度的互利合作、聯動發展。但由於東北亞地區總體局勢相當複雜,歷史積怨與現實矛盾相互作用,領土紛爭與互信缺失彼此疊加,“一帶一路”這一規模空前的共同發展行動和國際合作大業,在東北亞全域區推進總體遲滯。

編者按:本文系作者4月29日在第九屆亞洲研究論壇《新形勢下的東北亞合作》上的主旨講話。授權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

我們所在的東北亞,是二戰結束後地緣政治最複雜、戰略格局最僵化、陣營對抗最分明、安全形勢最敏感、發展問題最突出、合作困境最深重的一個地區。上世紀90年代初東西方冷戰宣告終結後,東北亞地區中國和原蘇聯支持朝鮮,美國和日本支持韓國的次區域冷戰形態開始緩解。北南雙方斷斷續續地開始了接觸與對話,美國撤走了部署在半島南部的核武器,南北朝鮮同時成爲聯合國平等成員,東北亞地區出現了捐棄前嫌,共謀和平與發展的現實可能與前景。

然而,與半島局勢緩和進程同時並存的朝鮮核問題,由於非常複雜的內外原因相互作用,竟然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日趨複雜和尖銳。冷戰結束之初有關方面提出的雄心勃勃的圖們江流域共同開發計劃,朝鮮半島北南雙方謀求經濟合作的努力和嘗試,中日韓共建東北亞經濟區的主張和設想,均因朝核問題久拖不決並且愈演愈烈,或淺嘗輒止,或半途而廢,或前功盡棄。

2013年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利用訪問中亞東南亞之機,向周邊國家和整個世界,發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的倡議,得到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和響應。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峯會在北京召開時,俄羅斯和蒙古領導人積極參與,在共同開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方面表現出強烈意願。東北亞地區其他國家,朝鮮半島南北雙方和日本,均有相應級別的官員與會。但由於東北亞地區總體局勢相當複雜,歷史積怨與現實矛盾相互作用,領土紛爭與互信缺失彼此疊加,“一帶一路”這一規模空前的共同發展行動和國際合作大業,在東北亞全域區推進總體遲滯。換句話說,我們共同生活的東北亞地區,非但沒有成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先鋒區”和“示範區”,反而令人遺憾地成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觀望區”和“遲滯區”。

更爲遺憾和令人不安的是,近些年來,由於中日關係持續緊張而得不到改善,中日經貿往來與科技合作失去了上世紀末期蓬蓬勃勃的大好勢頭。中韓經貿關係也由於突如其來的“薩德”問題而嚴重受挫,兩國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出現同時滑坡的嚴峻局面。朝鮮因爲核問題演變成深刻危機遭到國際社會嚴厲制裁,對外經濟聯繫幾乎全部中斷,實際上已處於生死存亡的邊緣。半島南北雙方以及日本同本地區其他國家的經貿關係,同樣久無起色,疲弱不振。在和平與發展早成時代潮流、合作與共贏早爲普遍訴求的當今世界,具有無限發展生機和潛能的東北亞地區,竟徘徊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大潮之外,不但令人匪夷所思,同時也讓人深感痛心。

我們常說,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形勢發展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和不可測性分外突出。不過,這種不穩定、不確定、不可測性並非都是負面現象,有時也能帶來利好消息。去年年初,半島北方,即朝鮮方面突然宣佈放棄多年堅守的擁核自保方針,不再實行經濟發展與開發核武並行推進的政策,半島北南雙方關係出現重大改善,朝美兩國從相互威嚇走到談判桌旁,中朝之間歷史形成的傳統友誼重新發揚光大。困擾國際社會的朝核問題,與此相關的東北亞局勢緩和,曙光初現。

當然,從目前情況看,朝鮮半島的形勢依然很複雜,朝核危機還不可能立刻解除,作爲東北亞地區矛盾焦點的朝美關係,還存在很多變數。美朝兩國領導人在首次會晤即新加坡會晤中就政治解決朝核問題達成初步共識,但第二次會晤即河內會晤卻無果而終,半島問題依然迷離不清。但種種跡象表明,美國以持續對朝施壓方式推動解決朝核問題的做法沒有改變,中國俄羅斯及有關各方主張朝核問題政治解決的意志和決心不會改變,美國與朝鮮直接對話與溝通的窗口也沒有關閉。朝鮮在覈問題上立場全面倒退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爲朝鮮無法承受立場倒退引發的風險和代價。

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半島北南雙方應緊緊抓住這來之不易的歷史機遇,加大相向而行的力度。東北亞局勢相關各方以及整個國際社會,也應共同努力,積極推動東北亞地區局勢進一步走向緩和,推動本地區各國在經濟、金融、科技、人文、安全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務實合作,首先將中方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全方位地、創造性地引入到東北亞全域合作的歷史進程中來。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倡議是中國發出的,但“一帶一路”提供的發展機遇和建設成果,卻是屬於全世界的,首先是屬於那些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和地區的。這已經是國際社會的基本共識。剛剛閉幕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峯會再次證明,“一帶一路”大框架大格局下的新型國際合作,是多方位、多領域、多層次、多主體的。這種新型國際合作,不僅有助於國與國之間以及各國內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同時也有助於推動先進製造業和優質產能對外轉移,建設不同形式的經濟特區和跨國工業園區,推動邊境互市貿易和跨境旅遊向更高水平邁進,促進相互間的企業兼併與投資。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新型的新型合作,還可以實現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宏觀發展戰略對接、具體發展思路對接、政策法規與行業標準對接,促進不同發展模式的交流互鑑,實現不同治國理念的協調與溝通,意義重大而深遠。

就東北亞而言,只要相關各方能夠超越社會制度差異,超越意識形態對立,超越歷史積怨鴻溝,統籌考慮各方利益與需求,充分發揮各方優勢與潛能,我們就能把日本、韓國的資金和技術、俄羅斯與蒙古的能源與資源、中國與朝鮮的市場需求有效地結合起來,就能夠在重新激發日本和韓國的經濟活力、全面參與和推動朝鮮的經濟開放、促進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開發、振興中國東北老工業區方面形成最大合力,實現最大限度的互利合作、聯動發展。在經濟全球化遭遇困難和阻力、貿易保守主義和市場封閉主義在歐美抬頭的複雜形勢下,這樣的新型合作,無疑將打造出東北亞全域合作新範式,開闢出東北亞互利共贏新格局。

東北亞各國和所有的利益攸關方,包括美國在內,都有責任和義務爲亞太地區的和平發展,爲人類社會走向命運與共,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和貢獻。這是時代的期待,是歷史的重託。機不可失,時不我待。

目前,令人不安和憂慮的是,朝核問題政治解決與東北亞形勢總體緩和一波多折。我們期待作爲矛盾焦點的朝美兩國能堅守和平合作的戰略意願,繼續保持相向而行的理性態勢,推動雙方良性互動不斷取得新成果。我們也相信有關各方,包括中國在內,會抓住機會,順勢而爲,努力敦促美朝雙方恪守承諾,爲統籌推進東北亞地區安全與和平發展,爲大力拓展雙邊合作與多邊合作,貢獻各自的智慧和力量。若能如此,“一帶一路”合作在東北亞全域大有可爲,東北亞各國共享全域合作新成果,前景可期。

責任編輯/張玲 顧心陽

圖文編輯/康巳鋆

作者:於洪君,察哈爾學會首席研究員、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外委會委員、中國前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

來源:授權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