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繼4月23日在青島多國海上聯合閱兵儀式上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後,4月26日,在第二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強調了人類發展的可持續性的重要性。但“一帶一路”仍然侷限在“人類”利用海洋、開發海洋本身,而“海洋命運共同體”則發揮和承繼了中國古已有之的“天人合一”思想,認識到海洋本身是一個事關人類命運的地球生命體系。

在新中國海軍成立70年之際,中國提出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口號。一些有關“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高層研討會”已經舉行。關於“海洋命運共同體”的評論也越來越多。到底如何看待(包括理解)“海洋命運共同體”?

筆者注意到最明顯的一個主流評論:“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包括“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這是一種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理解。這樣理解似乎沒有什麼不妥,但是,我在本文中要問的是爲什麼“海洋命運共同體”前面少了“人類”二字?

我的看法是,理解“海洋命運共同體”及其“構建”,大概要從“大生命”——地球上和海洋裏的一切生命的角度,要從“天人合一”的角度、從全球海洋治理的角度出發。如果這樣看的話,我認爲,中國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一方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新發展,另一方面則超越了“人類”及其“人類命運”本身。這一點,正是目前的許多關於“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流行評論沒有注意到的。

我認爲,“海洋命運共同體”不僅是關於“人類命運”的,而且是關於地球上所有的海洋生物的命運的。這就是爲什麼中國在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時沒有簡單地加上“人類”二字、變成“人類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原因。事實上,我們知道,自從2017年“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出以來,在海洋領域,不少人已經主張“人類海洋命運共同體”。我一直贊同根據“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構建全球海洋治理體系,但是,我並不贊同“人類海洋命運共同體”這樣的有問題術語。因爲廣闊而深邃的海洋,代表的不僅是人類的命運,更代表着其他“生物”的命運和整個地球的命運。

我們必須看到,由於人類的活動,尤其是人類的經濟開發活動和不考慮其他生物命運的海洋科學和技術的開發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地球、改變了海洋。地之星球已進入人類世紀(The Anthropocene)。除了人類以外的地球生命,尤其是海洋生物,其各自的存在和多樣性存在已經和正在遭到殘酷的打擊。我們都知道,聯合國等各種組織發出了各種海洋危機的信號,海洋的“公域悲劇”(the tragedy of oceans as a global common)或者全球海洋問題在持續惡化。

目前,爲了應對全球海洋問題,聯合國主導下的全球海洋治理正在進行。至少有三大方面涉及“海洋命運”:第一是舊的人類在海洋領域的缺少可持續性(unsustainability)的開發或者發展如何轉化爲新的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5年,在成立70年時,聯合國隆重推出了新的可持續發展計劃《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17大目標(SDGs),其中的第14大目標正是關於海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對那些掠奪性的、不可持續開發海洋行爲的警告和規範。可持續發展是全球治理的最重要國際規範。海洋可持續發展事關“海洋命運”。第二是關於氣候變化(UNFCCC)。由於海洋是地球的主體,全球氣候變化治理主要是關於阻止海洋領域的進一步氣候惡化。第三是關於生物多樣性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以及海洋生物多樣性治理(BBNJ)正在進行。

2019年3月26日,《中法關於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的聯合聲明》在巴黎發表。這一雙邊協議具有重大的意義,其第4-8條都是與“海洋命運共同體”有關的。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4條提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世界上的海洋,其溫度、化學成分、洋流和生物,驅動着全人類居住的地球系統。我們的雨水、飲用水、天氣、氣候、海岸線、我們的許多食物,甚至我們呼吸的空氣中的氧氣,最終都是由海洋提供和調控的。縱觀歷史,海洋一直是貿易和運輸的重要渠道。對這一重要的全球資源的認真管理是建設可持續發展未來的一個主要方面。但是,當前由於污染和海洋酸化,沿海水域逐漸惡化,正對生態系統功能運轉與生物多樣性產生不利影響,也對小型漁業產生負面影響。海洋保護區需要進行有效管理並且配備充足資源,同時需要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切實減少過度捕撈、海洋污染和海洋酸化。

《中法關於全球治理的聯合聲明》稱:“兩國重申願共同應對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保護領域的挑戰”,“兩國將共同努力,推動全球採取行動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迎接2020年底在中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兩國承諾在聯合國框架下就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國際協定談判加強溝通與合作,爲協定達成作出積極貢獻。兩國同意就包括設立南極海洋保護區在內的南極海洋生物資源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問題保持交流。”

繼4月23日在青島多國海上聯合閱兵儀式上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後,4月26日,在第二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強調了人類發展的可持續性的重要性。通讀習近平的開幕式講話,“可持續發展”是他的關鍵詞。而參加“一帶一路高峯論壇”的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等全球性國際組織代表,也在呼籲同樣的發展可持續性的主題。中國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主要參加國,制定和正在執行《可持續發展2030全球日程》的中國“國家方案”。

“一帶一路”標誌着中國“認識海洋”的新階段。但“一帶一路”仍然侷限在“人類”利用海洋、開發海洋本身,而“海洋命運共同體”則發揮和承繼了中國古已有之的“天人合一”思想,認識到海洋本身是一個事關人類命運的地球生命體系。這是中國“認識海洋”的又一個里程碑。從發展的角度、從治理的角度、從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一切生物的角度,深入、全面“認識海洋”,豐富了海洋領域的國際規範和全球規範,有助於走向真正的海洋全球治理,有助於協調、協同與其他的海洋領域的已有的各國分享的或者存有分歧的國際規範之間的關係。

責任編輯/張玲 顧心陽

圖文編輯/姚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