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東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獨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時期的積累與沉澱,往往影響着一個人一生的發展。

————11月7日,《人民日報》9版刊發常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德睿署名文章:青年當永葆家國情懷。全文如下:

詩人艾青有句名言: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家國情懷是一種源自內心的質樸情感,也可說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對於當代青年來說,只有常懷感恩之心、砥礪家國情懷,才能自覺地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社會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07日   09 版)。

家國情懷深深植根於我們的靈魂之中,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銘刻於骨、融化於血,既體現爲一種民族大義,也是賡續傳承的文化傳統。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戚繼光抗倭、保家衛國……回溯既往,從神話故事到歷史典故,濃濃的家國情懷之中,都體現着民族大義。《禮記·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家國情懷世代相傳,成爲中國人的一種文化基因。事實證明,沒有偉大的國家和民族,就難言個人的尊嚴。因此,無論何時,我們都應將家國情懷牢記在心。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家國情懷突出體現爲愛國奉獻的精神,堪稱一種精神座標。鄧小平同志曾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真摯的話語,飽含着愛與真情,正是濃厚家國情懷的寫照。“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愛國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應體現在行動之中。西藏玉麥鄉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蹟爲什麼感動了億萬人?就在於她們以行動詮釋愛國情感,爲祖國守護神聖土地。對於個體而言,要關注國家爲我們做了些什麼,更要多問問自己爲國家能做什麼、做了些什麼。可以說,家國情懷需要我們愛國、奉獻、擔當、作爲,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斷昇華愛國奮鬥精神。

今天,家國情懷更體現爲一種時代責任。奮進在新時代,亟待我們激盪新氣象、成就新作爲,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強則中國強,只有青年肩負起時代重任,我們未來的道路纔會越走越寬廣。對於年輕人來說,“舞臺再大,自己不上臺永遠是個觀衆”,決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平臺再好,自己不參與永遠是個局外人”,決不能自甘平庸、安於現狀;“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動永遠是個失敗者”,決不能踟躕不前、不思進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激揚青春、崇尚奮鬥,當代青年才能不負使命擔當,在愛國奉獻中實現個人價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什麼東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獨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時期的積累與沉澱,往往影響着一個人一生的發展。青春是用來奮鬥的,而不是用來虛度的。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更爲青年提供了幹事創業、成長成才的廣闊舞臺。激盪家國情懷,厚積薄發、久久爲功,當代青年必將在奮鬥中書寫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猜你還想看

2018年“德馬”最終路線敲定(附官方詳細圖紙)

來源:人民日報編輯:郭學薇

二審:胡穩終審:王永剛

【聲明:內容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常德日報公衆微信號,經同意授權後,可以轉載並請標明出處】

 掃二維碼關注常德日報微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