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6歲的黃祖傳和林嘉是一對小情侶,大學學的是設計學專業,畢業後一直尋求着屬於他們的初創事業。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機會,黃祖傳和林嘉的生活不會和“編織袋”產生交集。三年前的一天,黃祖傳和林嘉在泰國旅行時,發現當地有人拿編織袋製作包包、手袋,林嘉當即買了一個回家收藏。雖然當時她不清楚包袋的具體縫製方法,但這款特別的包包卻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路過垃圾箱時,黃祖傳看到幾個破爛的蛇皮袋,突然有了靈感:舊物改造,做手工製品!和女朋友林嘉商量之後,兩人決定用蛇皮袋做包。

說幹就幹,因爲都是學美術設計的,所以在改造破爛蛇皮袋時,黃祖傳和女朋友可以說是得心應手。出乎意料的是,他倆第一次嘗試做的幾個揹包、錢包和手提包,在網上受到不少年輕人喜歡,很快就賣掉了。後來還有買家抱怨沒買到,這讓黃祖傳和林嘉備受鼓舞,很快發現了這裏面的商機,並迅速搭起了班子:由女朋友林嘉擔任設計師,自己做運營,拉來一個手工作坊負責生產,同時在淘寶上開店銷售。2016年1月,懷着對“編織袋事業”的憧憬,兩人成立工作室,專門用舊編織袋材料做包,取名“在地拾用”,有着“拾起來,再使用”的寓意。

兩人在梧桐藝術小鎮租了兩間房,除了用於日常起居,其餘的空間用來堆放他們從淘寶上批發回來的圖案、顏色各異的舊編織袋、五金配件以及大大小小縫製完成的包。黃祖傳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斷尋找不同款式、不同特色的編織袋樣品,並在批發店成批地購買。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剛開始在垃圾堆邊翻找編織袋難免會引來異樣的眼光,自己也覺得很難爲情,但是嘗試了幾次之後,就不以爲意了。黃祖傳說,收集的編織袋花色要精緻漂亮或者有特色,要具備這些基本要素,才能作爲手工製品的原材料。

每次回收到一塊新的圖案面料,兩人都迫不及待地想爲它設計一個新款式。林嘉說:“我們所做的,不僅是回收材料,同時也是令舊與新、廢棄與新奇混合、碰撞,把廢棄的舊材料賦予新的生命。這樣誕生的包包,既時尚又環保。”林嘉從梧桐藝術小鎮的街頭巷尾,招來了一批擁有箱包裁縫數十年經驗的工人。他們根據林嘉設計好的方案,進行打版。林嘉在此基礎上,確定包袋各個部位的選料,再交由他們進行縫製。畫圖、打版、設計、防水、打磨、內襯、製作……看似簡單的廢舊編織袋手工製作,包含了黃祖傳的創意和汗水。他和女朋友負責前期設計、選料,後期的防水、耐磨、內襯、縫製則交給了經驗豐富的師傅完成。由於每個圖案都是限量回收製作,所以黃祖傳的原材料供應很不穩定,製作週期也比較長。

相比傳統手藝人,承擔設計工作的林嘉則需要耗費更多精力,她會根據材料的調性裁剪圖案。在她眼裏,這些製作材料本身具備幽默風趣的元素。比如,把石化工業塑料袋印有“石化”二字的面料單獨剪裁出來,瞬間變成了另一個含義;包裝袋上的防火、防雨標誌,做成掛件,掛在胸前成了一個時尚符號。後來,林嘉的設計靈感轉移到生活周邊。比如,她每天都要到菜市場感受一番“市井”的味道。從一個設計者的角度來看,市場的每一個檔口,都潛藏着作品的元素。有一次,林嘉去農貿市場發現幾乎每一個魚攤的師傅們,在殺魚前都會戴上手套。這些手套,就成了她要吸取的作品元素。於是,她萌生了魚檔系列的設計靈感。

由於每個圖案的製作都是限量版,款式新潮,價格也比較親民,所以淘寶店開業不到一年,黃祖傳已經積累了四顆鑽。原本一文不值的蛇皮袋,經他們重新設計改造後,平均每月賣出去200多個,銷售額也達到十幾萬。其實,想通過手裏的創意產品打開市場,並不容易。早在2015年,黃祖傳參加深圳創意市集時,就因個性的產品特色吸引了年輕人,但並沒有將之轉化爲穩定的客源。事實上,彼時黃祖傳也成立了自己的淘寶店,但對於渠道推廣,一直謹小慎微,直到2016年7月將編織袋防水層的問題解決之後,纔開始全力運維。兩個月之後,產品相繼在上海設計周和深圳工業國際設計展得到展示,雙肩包、單肩包、錢包、水桶包等種類引人關注。在爲期9天的展出中,黃祖傳和林嘉拿的營業額達到了兩萬,這比以前,翻了一倍不止。

黃祖傳說,一個雙肩包的完成,要經過嚴格的設計,從雙肩包的外觀,到使用中的舒適度,都需要他們兩人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才能決定。通常是,林嘉拿着鉛筆,在草稿圖紙上仔細地描畫着,不時和黃祖傳討論細節,鉛筆在紙上唰唰唰地“遊動”着,經過幾輪的反覆討論,一個雙肩包的草圖才能最終確定。問起做編織袋包的意義,黃祖傳說,當初僅僅是因爲有趣好玩。後來隨着銷售量的上升,大家購買他們設計的包包,也是對這種編織袋回收利用的肯定和贊同。“要發現廢舊物的價值,需要有十足的創意和對生活的熱愛”,黃祖傳說。讓他倆沒想到的是,在成立淘寶店一年多以後,“在地拾用”被越來越多人記住。去年4月,正在爲深圳設計周的展會做準備的黃祖傳,接到一個杭州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說淘寶正在海選淘寶造物節的商家,我們的店鋪符合特色賣家的標準。”原本默默耕耘的黃祖傳和林嘉,彷彿一下子找到了組織。

首屆淘寶造物節,讓線上的奇珍異寶聚集到了線下,掀起一番衆人體驗的熱潮。兩人從淘寶造物節返回深圳後,淘寶店鋪的銷量翻了十倍,粉絲也從4000暴漲到4萬。其中,印有“聚丙烯”或“丙烯”詞語的化工袋所製成的包包,廣受歡迎。如今,“在地拾用”淘寶店已經有超過7萬的粉絲,每月銷量500多件,營業額也達到十幾萬。隨着粉絲隊伍的壯大,黃祖傳和林嘉也開始與他們積極互動,培養用戶粘性。在自媒體平臺,林嘉開闢了一個電臺專欄,從買家秀中篩選了一批有個性的用戶,對他們進行採訪,記錄他們的故事。這些人,大多數是時尚、對設計感興趣的年輕人,生活中善於自嘲,也喜歡跟隨自己的步伐,這恰好契合“在地拾用”品牌調性。

林嘉運用電臺來吸引志同道合的年輕人,還充分利用網絡直播平臺,與消費者進行頻繁的互動,這不僅能加深客戶對產品及品牌的印象,還能爲店鋪塑造良好的形象。對黃祖傳和林嘉來說,“回收材料”與“加工製造”的過程,並不是一項繁瑣無味的程序。就像是在不起眼的小巷裏領回了一個髒兮兮的小流浪漢。爲他梳理頭髮,換上新衣,悉心打扮,剝去他陳舊、粗糙的外殼,露出美好的內裏。黃祖傳說,未來,他們還希望打造一個日常生活廢棄品的改造店,改造各種生活舊物。它們或許是回收的實木桶、酒釀的舊膠桶、用過的麪粉袋、報廢的木凳,甚至是喫剩的菠蘿。能夠全心享受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因爲你正全心地做着一件好玩的工作。的確,只要有好的創意,廢舊物也能煥發新的光彩。

文:李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