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数据向来受外界关注。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里是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其一举一动都为外界瞩目;前不久,这座城市又被赋予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使命,无论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还是在全面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承载了各方非常高的期待。有了上述大背景,自然能够理解近期发布的深圳前三季度GDP增速6.6%数据为何备受关注。

我们在解析经济数据时不能单纯就数字论数字。宏观层面,早在今年6月的《全球经济展望》中,世界银行作出预测,由于贸易紧张和投资疲软,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慢至2.6%,贸易增长预测“十年来最弱”,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速自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首次跌至6%以下”。考虑到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在并不乐观的全球经济形势和出口受限的直接冲击下,“6.6%”只能说明在日益与全球经济密切连接的深圳,同样会受到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有波动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中观层面,单纯以2014年以来的季度考核表现做纵向对比,也有一叶障目之嫌。如果把时间线拉得再长一些,到2012年甚至更早,GDP增长类似的减速或是被其他基数小的城市超越,对深圳来说已并非首次。例如,2012年首季度GDP增速低于全国水平,一时间也出现了“首被津渝超越”等争议,无非是当时那些急于下结论的分析人士,忽视了深圳腾笼换鸟的结构性转型客观因素。

微观层面,抛弃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思维,该如何审视深圳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闯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关键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此对照,深圳近年来在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明显在提速。以前海为代表,深圳正抓住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打造新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今年前三季度,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实现注册企业增加值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32.66亿美元,增长5.2%,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这些都是具体而鲜活的例证。

不畏GDP遮望眼,以经济质量论英雄

建设中的前海国际会议中心(图片来源:深圳特区报)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创新驱动,深圳同样亮点不断。有媒体日前注意到,“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研发投入占比、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全国领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应用技术研发方面已形成很强的竞争优势”。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新兴产业和重大创新载体已稳健布局。此外,高校科研机构、国家级实验室、面向产业的新型研究院数量快速增长。这些无疑为深圳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深厚而扎实的支撑。

古人有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无论从经济的周期性压力,还是长期发展的底气和实力来看,都不能动辄对深圳经济作出“失速”这样的耸人结论。应该清醒认识到,在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坚守发展定力和方向,恰恰应该摒弃对GDP增长的“数字迷恋”。就此而言,淡定看待6.6%的深圳反倒应该给人们多一些启示。(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