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爭爆發後,中國海軍配合陸軍進行了頑強抵抗。中國海軍的實力,與日軍相比處於絕對劣勢。中國大本營在8月20日頒佈的《國軍作戰指導計劃訓令》中,明確了海軍的作戰任務是,閉塞吳淞口,擊滅在吳淞口以內敵艦,絕對防止其通過江陰以西爲主,並以一部協力要塞及陸地部隊作戰……

江陰阻塞線

由於上海戰事的失利,中國海軍對日作戰的主要戰場已移到長江航道。首當其衝的就是江陰。江陰地處長江下游,最窄處只有1000多米,南岸山陵起伏,地勢險要,可全面控制長江江面,是長江和南京的門戶,並扼守蘇州、常熟、福山一線要衝,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早在“七七”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就決定要加強江陰要塞的防守,封鎖江陰航道,阻止日軍沿江西上,並防日船東下逃跑。就在行政院於7月27日舉行會議作出封鎖江陰航道的決定後,7月28日,在漢口的日僑突然緊急撤退。日輪上的貨物全部卸下,大量日本僑民湧上。之後,立即馳赴下游。同時,長江上的全部日艦、日軍、日僑,在日本海軍第11戰隊司令官谷本少將率領的驅逐艦、炮艦及海軍陸戰隊的掩護下,迅速向上海方面轉移。

國民政府極爲震驚。經偵查,得知是當時擔任行政院會議記錄的簡任祕書黃浚,連夜將此絕密情報透露給南京日本駐中國使館。日方得知後,立即採取行動,在中國封江前全部逃脫。

形勢極爲緊急。中國海軍的第1、2艦隊陸續開入長江,分佈在漢口、九江、湖口、南京下關的江面。直到8月11日,蔣介石才下令陳紹寬實施封江。結果,中國海軍在江陰江面自沉了“通濟”、“大同”、“自強”、“武勝”等6艦及2條魚雷艇。又徵調20多艘國營招商局商船下沉,接着,又將“公平”、“泳吉”等商輪沉入。另強行將日本一批商船沉入。9月,海軍又奉命將海軍基地的幾艘老艦“海圻”、“海容”、“海籌”、“海琛”等海軍噸位最大的軍艦下沉。沉船總噸位達63800噸。另用185艘民船,裝了3000多方石子,陸續沉下,以彌補空隙。整個阻塞工程,歷時2個月,儼然是一道嚴密的江底封鎖線。

襲擊日海軍旗艦“出雲”號

早在8月11日,海軍“甘露”、“青天”、“皦日”等艦,就奉令破壞了江下游的航行標誌。14日,海軍“普安”等艦,並徵調民船10多條,沉塞於黃浦江董家渡等航道;同時布放了一批水雷,以封鎖航道、港汊,阻止日軍溯江西上包抄後路。這樣,日軍速戰速決計劃落空。

8月14日夜,江陰江防司令部出動“史可法102”、“文天祥171”號魚雷艇,從江陰出發,駛往上海黃浦江襲擊日海軍第3艦隊旗艦“出雲”號。途中“文天祥171”號出故障,“史可法102”號決定單艇出擊。在到達指定位置後,“史可法102”號發出了2枚魚雷,其中一枚擊中了“出雲”艦的尾部。

日方對中國海軍的此次襲擊極爲震驚,幾天後,待偵知襲擊來自江陰後,即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出動了大批飛機對江陰江防基地進行了狂轟濫炸。地面火力擊落1架日本“九四”式飛機。中國“皦日”艦在通州被日艦擊沉。

中國海軍繼續在吳淞地區進行祕密佈雷,並派出蛙人攜雷泅水襲擊日艦,將日艦船4艘、小火輪10多條炸傷炸沉。11月3日,又將日海軍第11戰隊旗艦“安宅”號擊傷。

由於中國海軍的主動出擊,戰鬥日趨激烈。日軍海軍進行了大量增兵。到9月底,侵華的日軍海軍軍艦已達120艘,其中航空母艦4艘。

血戰江陰

爲加強江陰封鎖線,海軍部派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率“平海”、“寧海”、“應瑞”、“逸仙”4艘主力艦列陣江陰江面。另派第2艦隊司令曾以鼎率2艦隊作爲預備隊接應。

1937年9月22日上午9時,日軍空軍第2航空戰隊和第2聯合航空隊的首批戰鬥機和轟炸機40餘架攜帶重型炸彈向江陰襲來,打擊的主要目標是中國的海軍艦隊,而旗艦“平海”和它的姊妹艦“寧海”則是重點攻擊目標。霎時,彈如雨下,火光四起。“平海”艦三面受敵,左舷和中後部當即中彈,艦體遭到破壞。陳季良臨危不懼,屹立甲板上,指揮各艦抗敵。全隊士氣高昂,沉着應戰。戰鬥異常慘烈。

經過6個小時的激戰,“平海”艦擊落擊傷日機5架,陣亡11人,負傷23人。“寧海”艦也受到嚴重損傷。

9月23日晨,日軍偵察機偵察江陰江面,發現中國艦隊依然陣容嚴整,旋即離去。不久,敵機70餘架蔽空而來,衝向中國艦隊。“平海”、“寧海”兩艦再次成爲敵人瘋狂轟炸的目標。敵機一隊隊地瘋狂轟炸,不停地投下炸彈。面對此種情景,當時一些被允許在岸上觀戰的外籍軍事人員也歎爲觀止。在敵機的瘋狂襲擊下,“寧海”艦沉沒了,“平海”艦受重傷。日機又被擊落4架。陳季良毫不氣餒,率司令部移到“逸仙”艦指揮戰鬥。

9月25日上午,敵機16架又向“逸仙”艦猛撲而來,在兩舷附近投彈20多枚,彈片橫飛,水柱沖天。“逸仙”艦彈藥消耗殆盡,反擊能力減弱,最後機艙的機柱被炸斷,舵艙進水,艦身向右傾斜,擱灘下沉。陳季良再率司令部人員遷駐“定安”號運輸艦上,繼續堅持戰鬥。至此,第1艦隊各主力艦均被擊沉。隨後,由曾以鼎擔任司令的第2艦隊“楚有”等艦接替防守,繼續抗敵,也被炸沉。其他軍艦“青天”、“湖鵬”、“湖鶚”、“江寧”、“綏寧”,以及主力艦“應瑞”等艦,均被炸沉,官兵傷亡累累。

江陰水空大戰後,中國海軍艦艇和人員損失慘重。國民政府軍委會遂決定海軍全部退守長江兩岸,卸下艦炮上岸組建炮隊,對日海軍艦隊實施腰擊。之後,海軍又先後組建了太湖區炮隊和鎮江區炮隊,配合江陰炮隊進行江上阻擊作戰。

日軍佔領上海後,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分兵3路,向南京進犯。日海軍溯江西犯南京,必須突破江陰要塞。此時的江陰要塞,是海軍江陰炮隊與陸軍共同防守。在日海軍艦隊到達江陰時,海軍山炮臺的艦炮4門,配備炮隊官兵77人,與日艦展開激烈炮戰。首戰即擊傷日艦1艘。炮臺3號炮位也被擊毀。日本海軍失利後,即派陸軍從陸地迂迴攻擊江陰。江陰炮臺遭到兩面夾擊。國民政府決定撤防。山炮臺一直掩護陸軍撤離後,才於12月5日將艦炮、炮臺全部摧毀,然後突圍到達南京。

江陰保衛戰,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阻遏了日軍沿江西上的企圖,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保護了長江下游軍政機關、工礦企業的安全轉移。

海軍佈雷戰

1938年,中國海軍又在馬當、湖口、九江等沿江地區,配合武漢保衛戰,投入了40多艘艦艇,在長江沿線破壞日軍航運,配合陸軍固守江岸要塞,遲滯日軍進攻速度,進行節節抵抗。

由於艦艇損失嚴重,海軍主要的作戰方式,除利用拆下的艦炮,在江岸搶建炮臺進行腰擊外,轉而進行佈雷作戰。

1937年12月馬當要塞保衛戰中,在官洲港道、馬當至東流之間的水道,海軍就佈雷800多枚。馬當失陷後,第1艦隊在湖口、九江等水道,將部分艦艇改用作投放水雷,由於水雷投放量巨大,海軍在辰溪設立了水雷工廠大量生產水雷,以供應前線之需。

3月下旬,海軍派出游擊隊在香口、羊山磯等水面施放定雷,很快就炸沉日艦2艘,沿江防務得到暫時緩解。

由於施放水雷開支低,製造快,且易於布放,戰果顯著,故海軍改變了作戰方式,將作戰重點轉向佈雷,並發展了多種漂雷。海軍司令部還派出專人前往南昌等地指導佈雷,並在鄱陽湖佈下定雷100多枚。在水面作戰中的倖存官兵,也自動組織起佈雷隊。

9月份,佈雷作戰取得了重大戰果。爲此,海軍總司令部組建了佈雷別動隊,攜帶大量漂雷前往大通、貴池,專門對日運輸艦實施攻擊。之後,海軍大量佈雷。11月,在洞庭湖水域施放定雷400枚;第2艦隊司令曾以鼎親率佈雷隊,在石首佈雷500多枚。1940年,海軍在宜昌、石首等地佈雷2000多枚。

在湘北會戰中,海軍配合陸軍的攻勢,在營田灘、沉沙港佈雷300枚;在岳陽布放漂雷40枚;在鹿角上游加布390枚,在湘沅搶布1000枚,使日海軍不敢長驅直入,攻勢被迫收斂。

海軍總司令部還組建了長江佈雷總隊,下設5個佈雷隊,由海軍將校任隊長。下轄11個分隊,每隊300多人,每分隊配1部電臺。將長江中游劃爲監利——黃陵磯、鄂城——九江、湖口——江陰3個佈雷游擊區。佈雷作戰已成爲打擊日軍的主要力量。1940年6月,林祥光總隊率佈雷隊炸沉日本“西美丸”號運輸艦等多艘日船,在湖口炸沉“鳳朝丸”號大型運輸艦,擊傷“吉陽丸”號運輸艦。1940年一年,劉德浦總隊共炸沉日艦46艘。

抗戰期間,日本海軍總共被擊沉擊傷各類艦艇321艘,其中絕大多數是被水雷攻擊所致。

而在抗戰初期,中國各個艦隊共轄艦艇121艘。被日軍擊沉88艘,自沉了25艘,到1939年1月,海軍只剩下小型艦艇15艘,活動範圍僅限於川江一帶。此時,國民政府已無力再造新的軍艦。再經過荊湘、宜昌、湘北、川江、東南沿海等作戰,中國海軍基本傷亡殆盡。

(來源|《讀者報》 作者|劉小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