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焦灼,那就是眼前的工作似乎不是自己喜歡的,也不是適合自己的,但卻承載了父母家人殷切的希望?

你曾經無數次想要逃離,但每次你還是說服了自己。

“也許他們說的對呢?或許再忍忍就好了吧......”

你在心裏不止一次地對自己說着這句話。

然而,現實似乎並不因爲你的妥協和忍讓而好轉一分。

1

來訪者Jack(化名)前來諮詢的時候已經30出頭了,用他的話來說,在過去的這些年中,他絲毫體會不到快樂,甚至一度懷疑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

Jack從小到大都是一枚妥妥的學霸,在他的腦海中只有“好好學習”這件事,而從小學到高中,Jack的成績始終遙遙領先,也一度成爲父母的驕傲。

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Jack面臨着人生第一次重大的選擇。

Jack對於專業選擇可謂“頭腦一片空白”,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未來要做什麼,父母四處打聽,正好有個親戚在做醫生,說醫生這個職業不錯,於是就讓Jack報考醫學類專業。

Jack沒有多想,就填報了一所重點醫學院的臨牀專業。

大學期間,Jack同樣全力以赴學習,沒有參加過任何社團活動,也沒有任何社會實踐經驗,更沒有談過戀愛,他的成績一直遙遙領先。

畢業實習的時候,Jack來到一家醫院,沒過多久,他就發現自己極度不適應這份實習工作。

原來,在醫院實習的時候,需要經常值夜班,同時還需要處理各種緊急事務,這讓Jack感覺非常喫力。

而Jack當時由於成績優異,已經獲得了學校保研的資格。

Jack認爲,自己大約不適合從事一線臨牀工作,要不乾脆轉學術研究吧,實習體驗不好的他接受了保研名額,開始了研究生的學習生涯。

到了研究生快畢業做論文的時候,熟悉的喫力感再次向Jack襲來。

他隱約感覺,自己似乎並不喜歡這個專業更談不上熱愛了,倒像是硬着頭皮被迫的一樣。

Jack也和家人說過自己的感受,不過家人說,這是他的情緒出了問題,只是暫時性的狀態不佳,等熬過了研究生畢業就好了。

Jack只能硬着頭皮做論文設計。

後來的結果是,Jack的論文成績也還不錯,導師對他也比較欣賞,並希望Jack能報考他的博士。

Jack再次陷入了迷茫,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要繼續讀博,這個時候,家人再次給他做思想工作,說你都讀了這麼多年的書了,現在導師如此器重你,這麼好的機會可是其他人求而不得的呢......

一頓勸說之下,Jack硬着頭皮報考了導師的博士,被順利地錄取了。

然而到了讀博階段,Jack的感受更加糟糕了。

他發現自己特別不喜歡甚至反感長時間盯着實驗觀察,這讓他十分焦躁,似乎是自己的專注力出了問題一般,常常心不在焉,還總是出錯,一時間,熟悉的無力和自我懷疑的感覺再次襲來,讓Jack好不痛苦。

Jack想到了放棄,但家人讓他再堅持堅持,說不定讀完博士就好了呢。

事實證明,Jack的精神狀態不僅沒能好轉,反而越來越糟。

他開始出現了輕度抑鬱的狀態,成天不想動,也懶得去實驗室,就天天躲在寢室裏刷手機......

在他百般苦悶之際,無意中刷到了我的一篇文章找到了這裏且預約了一對一諮詢。

2

通過諮詢,我們發現在Jack的身上,似乎有一根無形的繩索讓他這些年來痛苦不已。

王老師開玩笑地說:“如果我不喜歡一個專業,壓根就不會考研,肯定本科畢業出來就找個其他工作了......問題是,別說不喜歡的專業了,就是喜歡的專業,我也考不上研究生,學習能力不夠強啊......”

沒錯,Jack的困境對學習成績一般的人可能不會構成任何困擾,因爲後者早就做到了一件事情,即:

他們用自己差強人意的成績一次又一次讓父母感到了失望,最終,他們的父母不得不去接受一個現實,那就是,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就不做太高的指望和要求了,讓孩子自己決定......而這樣的孩子,成年後反而更加容易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進行選擇,走完自己的一生。

可對於Jack這樣的學霸們來說,由於學習能力太強了,並且從來不偏科,以至於讓家長們有一種錯覺,那就是這樣的孩子無所不能的。

回顧Jack過往的經歷你就不難發現,本來討厭畢業論文的Jack硬着頭皮也能把畢業設計做到優秀,不想讀博的他硬着頭皮也能考上......恰恰是因爲他們的學習及考試能力太強了,會讓父母認爲他們偶爾表達出的痛苦體驗只是一時的情緒而已,逼一逼就能變得優秀——於是這些學霸們如果缺乏自我認知或者對未來的思考,反而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選擇,這纔是更爲悲哀的事情!

事實上,Jack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職業選擇的單純問題了,它更像是一種心理或認知層面的問題。

3

通俗說來,造成Jack今天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們總是陷入到幾種不合理的限制性理念裏。

這些不合理的限制性理念包括:

1、默認自己不該讓他人失望;

他們會認爲,如果自己讓他人感到失望了,就代表自己很差勁,沒有做好,從而產生強烈的愧疚感,對自己感到失望和不滿,轉而自我攻擊,覺得自己很無用、很差勁、很無能、很不合格......

他們從沒有意識到,任何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不可能什麼事情都做到完美,不讓人感到滿意甚至出些差錯也是正常的事情。

而當你不允許自己犯錯或者讓別人失望的時候,你可能沒有意識到,你其實是在自己爲難自己,一直在進行自我攻擊。

遺憾的是,很多類似Jack這樣的人,依然爲了不讓他人失望而不停地爲難自己,甚至覺得這是天經地義。

2、默認他人的要求都是合理的;

案例中的Jack由於缺乏自我認知,往往看不到別人尤其是父母的要求可能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他們沒有能力審視他人的要求是否合理。

當他人對自己有所要求時,他們會默認這個要求是合理的,如果自己達不到這個要求,會認爲是自己的問題。

這種思維讓Jack不斷地構建不平等關係,並且不知不覺把自己置爲關係的提供方,要求自己不斷去滿足他人的期待和要求。

3、默認別人的感受是對的,不敢正視乃至否定自己的感受;

案例中的Jack在研究生期間乃至讀博期間,對本專業都感覺到了喫力甚至痛苦,但當他的父母說“這是暫時的情緒,過去了就好了”的時候,他選擇了聽從父母的聲音,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感受。

從我經手的諮詢案例來看,有不少來訪者和Jack類似,他們往往過於壓抑自己的感受,而且極度不擅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偶爾,他們也會懷疑到底是自己還是他人錯了,但由於對自己的感受並不理直氣壯,經常被對方懟回來,就啞口無言陷入混亂了。

本質上,他們不相信自己的感受,更多的是會默認他人的感受纔是對的。

上述三點常見的限制性思維,加上成長過程中過於嚴苛和充滿指責的家庭環境,讓Jack們漸漸形成了“不讓別人失望”的執念。

由於被這種執念所綁架,他們不斷地自我壓抑,時間一久,輕則陷入抑鬱,重則輕生自殺。

也就意味着,如果一個人不具備讓他人失望的能力,就會把自己往“超人”的方向要求,而當自己無法達成“超人”後,現實和理想的落差,會漸漸把這個人逼向絕境。

4

那麼,對於文中的Jack以及現實中類似於Jack的朋友而言,該如何養成這種能力呢?

1、對自己要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和了解;

在這個地方,建議可以從你的過往經歷挖掘,看看自己的擅長點和短板在哪裏,以及,做哪些事容易亢奮,做哪些事容易感到喫力,再去尋找其中的規律,結合家人、朋友、同學乃至同事的反饋,漸漸形成對自我的認知。

當然,如果你覺得靠自己的力量無法完成且對當前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困擾,建議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2、學會將人和事分開,讓別人失望不代表關係的終結;

當我們讓別人失望了,並不意味着你多麼不好,如果你確實盡力了,那就無需自我指責。

與此同時,你要建立對自我起碼的信任——

別人(尤其是重要他人,例如家人)可能會因爲對你的認知不夠客觀,從而對你產生不合理的期待和要求,你讓對方失望本質上也是給他們以真實的反饋,有助於他們調整對你的期待和要求,進一步地認識真實的你,這樣一來,反而會有利於你們今後建立平等良性的關係。

3、多去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然後去滿足它;

讓自己開心和滿足天經地義,這是每個人基本的權利。

現實中,太多的人拱手讓出了人生選擇權,結果讓自己陷入了嚴重壓抑的狀態。

事實上,你需要學會自我滿足,才能擁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根據這三點原則,通過系統的諮詢,Jack終於理清了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又到底想要什麼,最終,諮詢後的Jack做出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次自主決定,那就是:

他放棄了這個多年以來自己“食之無味”的專業,選擇去了另外一個領域重新開始(因涉及個人隱私,這部分不方便透露,謝謝理解)。

半年後的Jack和我們反饋說,他的精神狀態好了很多,也漸漸找到了工作與生活的動力。

“陽光照耀大地,綠葉湧出樹枝,猶如電影鏡頭中萬物飛快生長。那熟悉的信念又回到了我的心中,夏日來臨,新生活開始了。”——《了不起的蓋茨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