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说到北宋开国名将杨业,有一个称谓大家都非常熟悉:杨令公,自杨家将故事开始流传之后,令公这个称谓就成了杨业的代名词。那么,令公究竟是什么意思、杨业又如何变成令公的呢?本文结合各种史料、话本及小说来做一个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首先,令公二字的关键并不是“公”字,而是“令”字。这个字代表的是自西汉至元代的一个官职:中书令。这个官职始见于《史记》,由汉武帝设置,主要负责传宣诏命,人员则从宦官中选拔而出。这个官职的第一任官员可谓是大名鼎鼎,便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随着朝代的更迭,中书令的职责、名称及人员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西汉后期时,中书令被更名为中书谒者令,成员也由宦官变成了士大夫。曹魏帝国建立时,魏文帝曹丕就任命心腹孙资担任过这个职务,掌管机要。此后历代相沿,非帝国亲信不居此职,其作用相当于宰相。

  到了隋朝,中书令一名因避讳被改为内史令或内书令,与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尚书令及仆射通称三省长官,其中又以中书令居三官之首。唐代时曾改为右相。北宋时期,中书令一职也是职位尊贵,但并无实任。直到明代,中书令一职才从中国古代官职中消失。

  中书令被称为令公,始见于南北朝时期。《魏书·高允传》载:“于是拜允为中书令……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在《旧唐书·郭子仪传》中,名臣郭子仪也因担任过中书令而被尊称为令公。这便是令公一词的由来。

  不过,这里有个奇怪的现象。按照《宋史·杨业传》的记载,杨业一生担任过的职务有指挥使、节度使、大将军、刺史等职,即便在他死后,被追赠的职位也只是太尉,但没有中书令的记载。

  那么,杨业与令公扯上关系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猜测。余嘉锡先生认为:“观元人称为杨令公,则业必曾领钺,以五代方镇,率兼中书令故也。”不过这个说法并无实证,尚属猜测。

  其实,杨业与令公扯上关系最重要的原因是出自北宋开始就在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也就是说杨令公这位称谓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宋代开始流传的评话《杨令公》当中,便有了这一称谓。

  到了评话、戏曲高度繁荣的元、明时期,杨令公已经成为杨业的标志,到后来《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这两部长篇小说的面世及流传,杨业与杨令公已经融为一体。

  参考书籍:《史记》、《三国志》、《魏书》、《旧唐书》、《宋史》、《余嘉锡文史论集》、《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