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杨家将为代表的一大批故事体系都集中体现了忠君爱民、保家卫国、舍死忘生、前仆后继的思想、道德评价标准和文化意义,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和英勇顽强精神,也表现了“先国后家”、“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经过近千年的演绎发展,不断被各种文学、文艺作品表现,不断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及文化取向,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杨家将故事体系。

“杨家将”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经过历代文学作品的渲染和民间故事的流传,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佘太君、穆桂英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即使其中的配角如萧太后、潘仁美等是广为人知,各种关于杨家将的故事更是人尽皆知,如四郎探母、大破天门阵等。

杨家将的故事在历代的演变和流传之中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反映了历代帝王、文人乃至普通市井小民、农工商贾的文化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甚至是精神寄托。经过近千年的演绎发展,不断被各种文学、文艺作品表现,不断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及文化取向,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杨家将故事体系。

一、杨家将的历史原型及演变过程

杨家将的历史原型取材于北宋早期到中期的杨业祖孙三代的军旅故事。《宋史·杨业传》中详细记载了杨业及其子杨延朗在北宋初期同契丹进行军事斗争、保家卫国的历史,可见杨家将的故事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两宋时,许多代君主出于对英雄的推崇、渴望忠贞的军事将领不断涌现以及维护统治的需求都对杨业、杨延昭以及杨家后代实行追封并加以宣传。宋哲宗就将杨家后代杨文广作为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另外两宋时大量私人笔记和地方县志多有杨家将故事的记载。

元代元杂区盛行,出现大量以杨家将为原型的表演曲目,如《五郎出家》、《金刀令公》、《昊天塔孟良盗骨殖》等。元杂曲的流传对民间对杨家将的认同起到了一定作用。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就将杨志塑造成天波杨家后人,以及明代大量演义、公案类小说将许多杨姓人物都归为杨家将后代,都可以看出元明两代杨家将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并不断的演绎发展。

明朝中晚期《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的出现使得杨家将的故事初步形成体系,并经过评书、戏曲等方式的不断演绎,糅合了各时代精神思想、文化取向。

清代大量小说、戏曲、曲艺爆发式涌现,其中杨家将的故事也是随着这股文化流行展开并最终形成了如今的一整套杨家将故事体系。抗日战争时期杨家将的故事更是与《岳飞传》并成保家卫国的象征。时至今日,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地区仍有大批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二、杨家将演变的文化内涵

杨家将故事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最终形成,在各个时代都被赋予了不尽相同的文化内涵,糅合了各种价值取向。

1、历代统治者通过对杨家将的宣传以体现“忠”

从杨业在“雍熙北伐”战争中被俘后绝食牺牲起,历代统治者就将杨家将作为忠君爱国的典范。宋太宗赵匡义追封杨业为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宋哲宗寻访杨家后人杨文广并升迁启用、南宋时多次追加杨业、杨延朗等人爵位都是表彰杨家世代的忠贞不渝来起到宣传、推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

在历代文学作品和戏曲、曲艺等形式的表演中杨家将也一直以忠臣的形象出现,为了突出这个“忠”字甚至将潘美(潘仁美)从历史上开国元勋、梗直之臣的形象丑化为嫉贤妒能、陷害忠良的文学造型。通过这种对比的手法更加体现突出了杨家将的“忠”,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而统治者也利用并推广这一形象来达到维持稳定的作用,造成了杨家将的故事在宫廷中也历久不衰的原因和体现“忠”字为首的文化标志。

2、表现了中国特有的“孝”文化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历代统治者都提出“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并认为“忠臣比出于孝子”。广大劳动人民也普遍认为“孝”是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评价标准。杨家将的故事体系中不断发展、添加了“四郎探母”、“盗取骨殖”等故事正是孝的体现和发展。

中国独有的“忠孝两全”的价值观取向不仅是统治者维持社会稳定、求取统治的体现,也是中国以血亲为主的宗族文化的维系纽带。忠和孝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表里,“忠”里有“孝”、“孝”里有“忠”。既可以通过宣传孝来取得忠的结果,也可以利用忠来达到孝的教育。而杨家将正是可以同时突出忠和孝的典型故事体系,自是可以形成载体作为宣传忠孝的最佳手段之一,也成为了被中国普遍各阶层都能接受的形象。这种文化内涵不仅使得杨家将的故事广为流传,也被不断提升深度、反复推敲最终形成成熟的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既有反抗异族侵略又有民族团结的双向精神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以体现从杨业、杨延昭等人物主角作为北宋将领反抗异族入侵的军事活动为主,普遍反映了自北宋灭亡之后华夏民族屡次被异族统治的不满和压抑。而历代统治者也都希望通过杨家将的故事来增加凝聚力来抵御境外势力,这也是杨家将的故事能在元、清两代还广为流传并被统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另外杨家将中的杨四郎、杨八郎等流落番邦外国都娶了辽国公主成为驸马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现状。

与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思想不同,宋元明清时已经产生并发挥重要影响的“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的思想从侧面上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得传统的民族认同从血缘认同关系过渡为文化认同关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杨家将虽然依然要保存保家卫国的形象但针对于异族的属性却慢慢被淡化。

前期杨家将故事主要以对契丹、西夏为主,后期增添了同潘仁美、王铣等政敌的斗争,甚至演义出狄青叛变而杨家讨伐的故事“十二寡妇征西”。这无疑是自统治者到民间对于异族形象的重新定义标准和各民族之间进一步融合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和在文学上的体现。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所带来的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4、女性角色作为故事主角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杨家将之前以及杨家将早期传承的故事里女性角色大多作为附庸的形象出现,即便是主角也表现的缺乏主观能动性。唐传奇的女性角色大多以父命、夫命为是,最大的反抗也就是私奔(出自《莺莺传》)。而明末时杨家将的故事突然增添了许多女性将领,以佘太君、柴郡主、杨八姐、杨九妹、穆桂英、杨排风等一大批英姿飒爽的形象,也包括萧太后以女性治理辽国的事迹,都客观的体现了当时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的影响下人们对妇女地位低下的反思和批判。

明中期起以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李贽的“反德论利”为基本的思想流派开始兴起和发展流行,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遇到的政治制度、礼法约束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普遍对传统的思想产生了怀疑和否定。而对妇女地位低下的批判就集中反映在了杨门女将的故事中,通过塑造一大批有别于传统女性角色的形象,表达对传统思想的蔑视和否定。

5、表现了不仅以血亲关系为主的亲情观念和家族文化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杨八郎、杨排风、杨洪等形象体现了中国的亲情观念不仅是血缘关系的羁绊,也可以是以其他感情为纽带的集中传承。杨八郎代表了以共同目标(抵御外辱)为纽带,杨排风、杨洪则成为了共同生活下的一批人思想高度集中时自觉的维护家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形象。这是结合了中国特有的大家族管理特点和军队中行伍风俗的文学特征。也是忠孝思想传承并发展的结果。

三、现实意义

以杨家将为代表的一大批故事体系都集中体现了忠君爱民、保家卫国、舍死忘生、前仆后继的思想、道德评价标准和文化意义,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和英勇顽强精神,也表现了“先国后家”、“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结合当下现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杨家将的故事以及大批同题材故事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载体和范本。对杨家世代忠贞不渝、保家卫国的形象为载体的宣传教育可以促进对爱国主义的认同和热情,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认识到“家国一体”的道理,发自内心的提升国家、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任何历史时期尤其是反抗外来侵略时尤其显著。

2、可以建立社会道德评价体系

杨家将中人物形象众多,正面形象和反面角色都面目鲜活、性格立体。可以通过对杨家将题材的文艺创作使广大人民认识到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让大家知道在处理具体事宜时对于对错是非正确方向。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形成良好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3、可以宣传奉献精神

杨家将中有许多具有奉献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为了国家大业牺牲奉献了许多。通过对杨家将的宣传可以使人们认识到这种奉献精神的可贵,使人们投入到对国家、事业等方面的各种工作之间而加大工作热情,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增加工作品质,为祖国的生产添砖加瓦。

四、总结

杨家将的故事在当今仍然具有极高的道德取向价值和教育意义。我们在吸收、消化这一笔宝贵文化遗产时应该去其糟粕,如愚忠、无视妇女价值等,进而保留、吸收和发展其精华部分,将其发扬光大。不仅可以造福当世,也能福荫子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