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楊家將爲代表的一大批故事體系都集中體現了忠君愛民、保家衛國、捨死忘生、前仆後繼的思想、道德評價標準和文化意義,突出了愛國主義思想和英勇頑強精神,也表現了“先國後家”、“舍小家爲大家”的奉獻精神。經過近千年的演繹發展,不斷被各種文學、文藝作品表現,不斷被賦予新的歷史內涵及文化取向,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楊家將故事體系。

“楊家將”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經過歷代文學作品的渲染和民間故事的流傳,楊繼業、楊延昭、楊文廣、佘太君、穆桂英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即使其中的配角如蕭太后、潘仁美等是廣爲人知,各種關於楊家將的故事更是人盡皆知,如四郎探母、大破天門陣等。

楊家將的故事在歷代的演變和流傳之中不斷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反映了歷代帝王、文人乃至普通市井小民、農工商賈的文化價值取向、道德標準甚至是精神寄託。經過近千年的演繹發展,不斷被各種文學、文藝作品表現,不斷被賦予新的歷史內涵及文化取向,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楊家將故事體系。

一、楊家將的歷史原型及演變過程

楊家將的歷史原型取材於北宋早期到中期的楊業祖孫三代的軍旅故事。《宋史·楊業傳》中詳細記載了楊業及其子楊延朗在北宋初期同契丹進行軍事鬥爭、保家衛國的歷史,可見楊家將的故事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兩宋時,許多代君主出於對英雄的推崇、渴望忠貞的軍事將領不斷湧現以及維護統治的需求都對楊業、楊延昭以及楊家後代實行追封並加以宣傳。宋哲宗就將楊家後代楊文廣作爲典型進行廣泛宣傳。另外兩宋時大量私人筆記和地方縣誌多有楊家將故事的記載。

元代元雜區盛行,出現大量以楊家將爲原型的表演曲目,如《五郎出家》、《金刀令公》、《昊天塔孟良盜骨殖》等。元雜曲的流傳對民間對楊家將的認同起到了一定作用。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在創作《水滸傳》時就將楊志塑造成天波楊家後人,以及明代大量演義、公案類小說將許多楊姓人物都歸爲楊家將後代,都可以看出元明兩代楊家將的故事已經廣爲流傳,並不斷的演繹發展。

明朝中晚期《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的出現使得楊家將的故事初步形成體系,並經過評書、戲曲等方式的不斷演繹,糅合了各時代精神思想、文化取向。

清代大量小說、戲曲、曲藝爆發式湧現,其中楊家將的故事也是隨着這股文化流行展開並最終形成了如今的一整套楊家將故事體系。抗日戰爭時期楊家將的故事更是與《岳飛傳》併成保家衛國的象徵。時至今日,大陸、港澳臺地區以及東南亞華人華僑地區仍有大批以楊家將爲題材的影視作品,深受廣大羣衆喜愛。

二、楊家將演變的文化內涵

楊家將故事從誕生到發展再到最終形成,在各個時代都被賦予了不盡相同的文化內涵,糅合了各種價值取向。

1、歷代統治者通過對楊家將的宣傳以體現“忠”

從楊業在“雍熙北伐”戰爭中被俘後絕食犧牲起,歷代統治者就將楊家將作爲忠君愛國的典範。宋太宗趙匡義追封楊業爲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是用特舉徽典,以旌遺忠。魂而有靈,知我深意”、宋哲宗尋訪楊家後人楊文廣並升遷啓用、南宋時多次追加楊業、楊延朗等人爵位都是表彰楊家世代的忠貞不渝來起到宣傳、推廣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對於維護統治的作用。

在歷代文學作品和戲曲、曲藝等形式的表演中楊家將也一直以忠臣的形象出現,爲了突出這個“忠”字甚至將潘美(潘仁美)從歷史上開國元勳、梗直之臣的形象醜化爲嫉賢妒能、陷害忠良的文學造型。通過這種對比的手法更加體現突出了楊家將的“忠”,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而統治者也利用並推廣這一形象來達到維持穩定的作用,造成了楊家將的故事在宮廷中也歷久不衰的原因和體現“忠”字爲首的文化標誌。

2、表現了中國特有的“孝”文化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歷代統治者都提出“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並認爲“忠臣比出於孝子”。廣大勞動人民也普遍認爲“孝”是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評價標準。楊家將的故事體系中不斷發展、添加了“四郎探母”、“盜取骨殖”等故事正是孝的體現和發展。

中國獨有的“忠孝兩全”的價值觀取向不僅是統治者維持社會穩定、求取統治的體現,也是中國以血親爲主的宗族文化的維繫紐帶。忠和孝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互相表裏,“忠”裏有“孝”、“孝”裏有“忠”。既可以通過宣傳孝來取得忠的結果,也可以利用忠來達到孝的教育。而楊家將正是可以同時突出忠和孝的典型故事體系,自是可以形成載體作爲宣傳忠孝的最佳手段之一,也成爲了被中國普遍各階層都能接受的形象。這種文化內涵不僅使得楊家將的故事廣爲流傳,也被不斷提升深度、反覆推敲最終形成成熟的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既有反抗異族侵略又有民族團結的雙向精神

在楊家將的故事中以體現從楊業、楊延昭等人物主角作爲北宋將領反抗異族入侵的軍事活動爲主,普遍反映了自北宋滅亡之後華夏民族屢次被異族統治的不滿和壓抑。而歷代統治者也都希望通過楊家將的故事來增加凝聚力來抵禦境外勢力,這也是楊家將的故事能在元、清兩代還廣爲流傳並被統治者喜愛的原因之一。另外楊家將中的楊四郎、楊八郎等流落番邦外國都娶了遼國公主成爲駙馬的故事也反映了當時民族融合的現狀。

與傳統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傳統思想不同,宋元明清時已經產生併發揮重要影響的“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何嫌之有”的思想從側面上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使得傳統的民族認同從血緣認同關係過渡爲文化認同關係。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楊家將雖然依然要保存保家衛國的形象但針對於異族的屬性卻慢慢被淡化。

前期楊家將故事主要以對契丹、西夏爲主,後期增添了同潘仁美、王銑等政敵的鬥爭,甚至演義出狄青叛變而楊家討伐的故事“十二寡婦徵西”。這無疑是自統治者到民間對於異族形象的重新定義標準和各民族之間進一步融合之後所產生的結果和在文學上的體現。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所帶來的思想觀念上的轉變。

4、女性角色作爲故事主角體現了女性意識的覺醒

在楊家將之前以及楊家將早期傳承的故事裏女性角色大多作爲附庸的形象出現,即便是主角也表現的缺乏主觀能動性。唐傳奇的女性角色大多以父命、夫命爲是,最大的反抗也就是私奔(出自《鶯鶯傳》)。而明末時楊家將的故事突然增添了許多女性將領,以佘太君、柴郡主、楊八姐、楊九妹、穆桂英、楊排風等一大批英姿颯爽的形象,也包括蕭太后以女性治理遼國的事蹟,都客觀的體現了當時對於傳統儒家思想、特別是程朱理學的影響下人們對婦女地位低下的反思和批判。

明中期起以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李贄的“反德論利”爲基本的思想流派開始興起和發展流行,結合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所遇到的政治制度、禮法約束帶來的負面影響,人們普遍對傳統的思想產生了懷疑和否定。而對婦女地位低下的批判就集中反映在了楊門女將的故事中,通過塑造一大批有別於傳統女性角色的形象,表達對傳統思想的蔑視和否定。

5、表現了不僅以血親關係爲主的親情觀念和家族文化

在楊家將的故事中,楊八郎、楊排風、楊洪等形象體現了中國的親情觀念不僅是血緣關係的羈絆,也可以是以其他感情爲紐帶的集中傳承。楊八郎代表了以共同目標(抵禦外辱)爲紐帶,楊排風、楊洪則成爲了共同生活下的一批人思想高度集中時自覺的維護家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形象。這是結合了中國特有的大家族管理特點和軍隊中行伍風俗的文學特徵。也是忠孝思想傳承並發展的結果。

三、現實意義

以楊家將爲代表的一大批故事體系都集中體現了忠君愛民、保家衛國、捨死忘生、前仆後繼的思想、道德評價標準和文化意義,突出了愛國主義思想和英勇頑強精神,也表現了“先國後家”、“舍小家爲大家”的奉獻精神。結合當下現實,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楊家將的故事以及大批同題材故事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絕佳載體和範本。對楊家世代忠貞不渝、保家衛國的形象爲載體的宣傳教育可以促進對愛國主義的認同和熱情,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中認識到“家國一體”的道理,發自內心的提升國家、民族榮譽感和使命感。任何歷史時期尤其是反抗外來侵略時尤其顯著。

2、可以建立社會道德評價體系

楊家將中人物形象衆多,正面形象和反面角色都面目鮮活、性格立體。可以通過對楊家將題材的文藝創作使廣大人民認識到善與惡、美與醜、真與假,讓大家知道在處理具體事宜時對於對錯是非正確方向。特別是對於青少年形成良好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有着極大的引導作用和促進作用。

3、可以宣傳奉獻精神

楊家將中有許多具有奉獻精神的代表人物,他們都爲了國家大業犧牲奉獻了許多。通過對楊家將的宣傳可以使人們認識到這種奉獻精神的可貴,使人們投入到對國家、事業等方面的各種工作之間而加大工作熱情,進而提升工作效率,增加工作品質,爲祖國的生產添磚加瓦。

四、總結

楊家將的故事在當今仍然具有極高的道德取向價值和教育意義。我們在吸收、消化這一筆寶貴文化遺產時應該去其糟粕,如愚忠、無視婦女價值等,進而保留、吸收和發展其精華部分,將其發揚光大。不僅可以造福當世,也能福廕子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