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藝木雕、青瓷琉璃、織錦繡花、彩繪版畫……一批帶有濃厚傳統色彩的非遺展品進駐上海大世界二層。繼6月5日-7月7日在北京恭王府獲得高度評價後,今天(19日)上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羣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研培計劃)上海高校優秀成果展回到上海展出。

圖說:上海工藝美院師生的作品《蓮年有魚》 新民晚報記者 胡曉芒攝

展廳的中央,來自上海工藝美術學院研修班的作品《蓮年有魚》小而精緻,獲得了觀衆們的一致認可。看上去是小小的一副兒童耳罩,圖案卻是年畫上常有的“虎虎生威”。據介紹,老虎在年畫裏寓意着男孩健康活潑,做成兒童用品再合適不過,這種設計也把平陽木板年畫的非遺文化植入了下一代的生活。不少觀衆甚至詢問價格,想立刻買給孩子。

上海大學的緙絲系列作品《桃花源》走起“高端定製”的時尚路線。蘇州緙絲織造技藝,以生蠶絲爲經線,彩色熟線爲緯線,能編織出猶如雕刻一般的雙面立體花紋。在上大的織繡創新研習班中,緙絲傳承人郝乃強與時尚界的知名設計師聯合起來,以絲線爲畫筆,結合中國山水畫的風格,在旗袍和鞋履上“繪”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穿上一身東方古韻,身處喧囂都市的人們好像來到與世無爭的桃花源,尋得古人那一份寧靜。

圖說:東華大學傳承人制作的非遺服飾 新民晚報記者 胡曉芒攝

徽州建築之所以秀美別緻,其窗戶、房梁、屋檐、柱子上的精緻雕花功不可沒。徽州雕刻研修班的學員吳志輝就把這份“雕樑畫棟”之美搬進了不大的展區。這件展品乍一看好像是從徽派建築上拆下來的一塊花窗,打開來卻貼着一面鏡子,原來這是個家家都用得上的梳妝檯。吳志輝別出心裁地將古典建築文化融入現代傢俱,用古代房屋上的雕刻技藝創作出這件《全拆裝摺疊式鏡臺》。

圖說:吳志輝的全摺疊式鏡臺 新民晚報記者 胡曉芒攝

作爲首批參加研培計劃的省市,2015年以來上海就組織多所高校接受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來滬學習,研究發展技藝技術,爲非遺保護提供了學術和教學資源的支持。如今,機械批量生產的工藝品唾手可得,但傳統手工藝卻擁有着獨特的美感和感染人心的力量。此次展出的312件成果展品不僅傳承了非遺技藝,更是發展了非遺文化。新創作的非遺作品在研培計劃的助力下蘊含了年輕一代傳承者的創造力。他們讓古老技藝與現代藝術聯動,與更“接地氣”的產品結合,走出偏遠原始的村莊,在當代生活中綻放出新的生命力。

本次展覽將延續至8月14日。(見習記者 吳旭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