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放縱型教育模式下,父母會很容易因爲過於溺愛孩子而看不到孩子已經沉迷於網絡的現象,從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及時教導。父母對孩子太過溺愛、常常控制孩子,或者孩子缺少他人的關愛、缺少對自己的認知、缺少對自我價值的認可,以及太過孤單、無所事事等都會導致孩子有不同程度上的心理缺失進而沉迷網絡、染上網癮。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帶來各種便利,用的不好則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不良的影響。

比如自控力比較差的孩子,如果沒有大人的時刻監督、正確引導,就會很容易沉迷於網絡。

現在就有不少的孩子有遊戲網癮,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先彆着急,追根溯源地去研究一下,很可能是心理因素導致孩子沉迷於網絡。

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以前就是天天抱着手機、平板不離手的,這位朋友本身不反對孩子上網,但是孩子這種視手機如命、被網絡牽着鼻子走的做法她則是完全反對的,不僅會耽誤學業,還會對視力、健康造成影響。

爲了不讓孩子沉迷網絡、沉迷遊戲,她諮詢過很多專家,也和孩子促膝長談過多次,後來才知道是自己平時忽視了孩子,使得孩子在家裏感受不到關心和溫暖而不得不轉向遊戲,從遊戲裏尋找存在感。

看着這位朋友的經歷,也許有很多家長會覺得“眼熟”,的確,因爲現在的生活壓力比較大,家長們自己也忙於工作從而想要爲孩子的發展提供經濟上的支持。

然而,顧此失彼,卻忽略了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這真是丟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像我朋友這樣的家庭教育模式屬於忽視型,錯誤的家庭教育模式以及孩子對自我認知的不足都容易讓他們染上網癮。

孩子爲何沉迷網絡?

第一,家庭教育模式帶來的影響

忽視型、放縱型、控制型的家庭教育模式都很容易讓孩子染上網癮。忽視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就如上文我這位朋友一樣,對孩子的教育不上心。有的家庭是出於爲孩子提供更好的經濟條件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和關愛,而有的家庭則是家長們完全沒有爲人父母的自覺。

無論是哪一種,當孩子感覺父母對自己漠不關心,那麼就會轉向其他途徑尋找自己的存在感,或者尋找可以讓自己擺脫煩惱的東西,而網絡遊戲就是途徑之一。

放縱型教育模式好的一面是家長會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讓孩子無拘無束的成長,而不好的一面則是太過溺愛孩子。

朱熹曾說過:“溺愛者不明”,意思就是當我們溺愛一個人的時候就會看不清他的缺點和不足。

在放縱型教育模式下,父母會很容易因爲過於溺愛孩子而看不到孩子已經沉迷於網絡的現象,從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及時教導。

這不得不讓人想到柳宗元在一篇古詩文中寫過的一句話:“雖日愛之,實則害之”。

控制型教育模式和忽視型教育模式相反,在控制型教育模式中,父母對孩子過於“關注”,時時刻刻掌握着孩子的動態,給孩子的生活設置各種條條框框。

所謂物極必反,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起逆反心理,和父母對着幹故意玩遊戲;或者通過沉迷遊戲來發泄自己的壓抑和不滿。

第二,自我認知不足和自我價值感缺失帶來的影響

家長們別覺得只有成人世界的生活纔有壓力,實際上,孩子的世界也存在壓力。天天被耳提面命告知要注重學業的他們一旦成績或者其他方面落於人後,又或者在同齡人中受到排擠進而難以融入人羣的時候,他們也同樣會失落、迷茫、無助、自我懷疑。

如果這時候家長們沒有及時正確的引導他們從各種陰影中走出來,沒有引導他們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沒有及時排解他們心中的鬱悶的話,他們會認爲自己沒有價值從而想着“躲”到虛擬的網絡世界裏來排解不快、尋求價值。

如何讓孩子合理上網、告別網癮?

第一,視情況,多種教育模式相結合

教育應當做到有的放矢,該嚴的時候嚴,該松的時候松。比如說孩子的興趣、愛好方面的培養家長可以採取放縱型,讓他們做打從心底熱愛的事。

而涉及到學業、品格的培養上,就可以給孩子設置要求。既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們的愛,又要不斷引導他們往正確的路上走,做到嚴而有愛,愛而有度,從而避免孩子因爲缺愛、溺愛或者感到壓抑而沉迷網絡。

第二,帶孩子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展自我

李白就曾說過:“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優點,父母需要帶孩子認識自我,瞭解自己的短處和長處,瞭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再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爲孩子的自我發展提供幫助。

比如孩子學習雖然不好,但是體育好,那麼我們可以讓孩子多參加體育活動、體育比賽來獲得自我認可;

又或者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書法等,父母也可以帶他們參加培訓、活動。當孩子尋找到自己的價值、自己的愛好,就能夠放下手機、平板,避免被網絡、遊戲“操控人生”。

第三,組織孩子積極參加各項活動

孩子不僅需要老師的教導、父母的關愛,還需要朋友的陪伴。老師也有放學回家的時候,父母也有工作忙碌的時候,這時候孩子可能會因爲無所事事或者內心孤單從而拿起手機,可是如果孩子有同伴可以一起玩耍,那麼就可以大幅減少玩遊戲的頻率了。

另外,孩子要是在放假的時候還知道有少年宮、博物館、圖書館等等地方可以去玩的話,也可以避免自己沉迷網絡。

所以父母們在自己有空的時候可以多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讓孩子接觸更多利於成長、又有意思的事情,接觸更多的玩伴,以此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來幫助他們抵擋住手機的誘惑。

父母對孩子太過溺愛、常常控制孩子,或者孩子缺少他人的關愛、缺少對自己的認知、缺少對自我價值的認可,以及太過孤單、無所事事等都會導致孩子有不同程度上的心理缺失進而沉迷網絡、染上網癮。

要改正孩子的這個缺點就要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家長可以借鑑上文也可以諮詢專家,當然也歡迎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關文章